T2024(064) |
书写“中国故事”:浅析《天香》 |
刘芝贤 |
学年 |
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24 |
T2024(065) |
“上海女性”神话:90年代的女性形象与城市想象——以《长恨歌》《上海宝贝》为例 |
郝桐 |
学年 |
中国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24 |
T2024(066) |
郑奠《文赋义证》的创作论 |
廖与歆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周兴陆 |
2024 |
T2024(067) |
论先秦道家美学思想的否定性 |
罗益森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周兴陆 |
2024 |
T2024(068) |
赵树理小说中的婆媳关系书写与婚姻家庭制度变革 |
杜雪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贺桂梅 |
2024 |
T2024(069) |
论《红楼梦》续书作者的多重身份——以《红楼梦影》为例 |
刘悦戎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刘勇强 |
2024 |
T2024(070) |
洛阳方言特有程度副词社会变异研究 |
孔昱欢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李子鹤 |
2024 |
T2024(071) |
大语言模型对“和、与、同、跟”的理解能力评测 |
雷德讲 |
学年 |
应用语言学 |
詹卫东 |
2024 |
T2024(072) |
“修补”与“想象”:《荡寇志》中的新式技术与思想结构 |
杨雨婷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陆胤 |
2024 |
T2024(073) |
述心之和,系茶于生——《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中茶人的“和”“生”文化 |
靳亿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陈晓明 |
2024 |
T2024(074) |
中国当代文艺中的法律叙事与性别视角——以《不完美受害人》为中心 |
刘慧玲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贺桂梅 |
2024 |
T2024(075) |
基于EGG信号的衡阳方言假声现象研究 |
周泓博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吴西愉 |
2024 |
T2024(076) |
异界与民间——以“仙”、“山”为主题要素的民间散体叙事研究 |
李凌湘 |
学年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24 |
T2024(077) |
现代汉语重复义副词对比研究 |
雷雅茜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郭锐 |
2024 |
T2024(078) |
颓废生活中的现代游荡者——郁达夫小说中的“夜游”模式 |
林祎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吴晓东 |
2024 |
T2024(079) |
论谢眺五言乐府的传承与新变——兼论谢眺乐府对唐代律绝的影响 |
程馨 |
学年 |
古代文学 |
钱志熙 |
2024 |
T2024(080) |
上古汉语介词“于/於”隐现研究——以表示处所的“于/於”为例 |
戴玮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雷溏洵 |
2024 |
T2024(081) |
为什么是福斯塔夫——哈利王子的教育问题 |
张百薇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高冀 |
2024 |
T2024(082) |
《夜航西飞》中的记忆书写 |
钟璐瑶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秦立彦 |
2024 |
T2024(083) |
文本内外:当代受众认知中昭君故事的叙事标准——以舞剧《昭君出塞》的B站弹幕研究为例 |
郑雅月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程梦稷 |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