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24(55) |
从“古风”到“国风”——网络时代女性向文化中的国族认同 |
桂思涵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24 |
D2024(56) |
国家镜像:新中国庆典演出研究 |
李派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24 |
D2024(57) |
新时期以来文学与文化中的色彩隐喻与现代意识 |
欧阳炽玉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24 |
D2024(58) |
1940-1950年代的人民文艺建构与妇女解放叙事 |
王琳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24 |
D2024(59) |
“雌”:女性网络社区文本与话语中的性别镜像 |
许婷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24 |
D2024(60) |
生命体验的内化视域——论莫言、史铁生、毕飞宇、麦家的盲人书写 |
张琳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24 |
D2024(61) |
亨利·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理论研究 |
颜妍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24 |
D2024(62) |
何以为神:太岁知识与神灵形象变迁研究 |
陈昭玉 |
博士 |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民间文学) |
陈连山 |
2024 |
D2024(63) |
仪式与文艺的互动:符官魏九郎叙事研究 |
关是宇 |
博士 |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民间文学) |
陈泳超 |
2024 |
D2024(64) |
现代汉语巧合类副词研究 |
诸玧志 |
博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董秀芳 |
2024 |
B2023(001) |
异乡如梦:后期张爱玲的时空体验与时空观念 |
宋月玥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时胜勋 |
2023 |
B2023(002)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与韩国女性文学对比研究 |
郑多娟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计璧瑞 |
2023 |
B2023(003) |
郭沫若朝鲜人题材作品研究——以抵抗意识的文学形态和紧密性为中心 |
南灿燮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季剑青 |
2023 |
B2023(004) |
《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 ——从曹刘对比分析 |
卢承泰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23 |
B2023(037) |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的领导风格对比研究 |
都永勋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23 |
B2023(005) |
历史时间·地理空间·实体物件——浅析《北上》中大运河书写的三重维度 |
虞致远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丛治辰 |
2023 |
B2023(006) |
《老残游记》的叙事艺术研究 |
黄鑫媛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刘勇强 |
2023 |
B2023(007) |
性别·阶级·底层写作:《女工记》与女工书写的交叉性视角阐释 |
郑汶玉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贺桂梅 |
2023 |
B2023(008) |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外国名歌200首》 |
苏志奇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23 |
B2023(009) |
如何踏上革命的旅途:从《秋夜》与《影的告别》谈起 |
刘腾龙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国华 |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