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23(171) |
关于日本如何接受鲁迅《伤逝》的研究 |
绫部俊毅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国华 |
2023 |
B2023(172) |
蒙古语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比较研究 |
张俊屹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汪锋 |
2023 |
B2023(173) |
马六甲马来语地名音译的语言学考察——以闽南语对音为中心 |
陈育婷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赵彤 |
2023 |
B2023(174) |
《庄子》介词“与(與)”“于(於)”研究及其语料学价值 |
程万里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宋亚云 |
2023 |
M2023(01) |
《韻補》聲母信息 |
杜鑫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孙玉文 |
2023 |
M2023(02) |
海德格尔生存论艺术思想研究 ——以“有待去是”为线索 |
李湜艺 |
硕士 |
文艺学 |
时胜勋 |
2023 |
M2023(03) |
论傅庚生的文学研究 |
孟曦 |
硕士 |
文艺学 |
周兴陆 |
2023 |
M2023(04) |
王夫之诗学与诗作关系研究 |
王铮 |
硕士 |
文艺学 |
时胜勋 |
2023 |
M2023(05) |
韦恩·布斯小说理论的政治功能研究 |
许方 |
硕士 |
文艺学 |
时胜勋 |
2023 |
M2023(06) |
重思电子游戏的本体论:一种关系的视角 |
尹若宇 |
硕士 |
文艺学 |
王丽丽 |
2023 |
M2023(07) |
文艺的外围“祛魅”:马克斯·韦伯文艺社会学思想探析 |
蔡子琪 |
硕士 |
文艺学 |
王丽丽 |
2023 |
M2023(08) |
朗西埃“可感性分配”理论研究 |
沈婧伊 |
硕士 |
文艺学 |
王丽丽 |
2023 |
M2023(09) |
基于字词计量的汉语语言使用能力探究 |
祁晶 |
硕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吴西愉 |
2023 |
M2023(10) |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程度限定 |
徐梦 |
硕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董秀芳 |
2023 |
M2023(11) |
现代汉语口语文本中的反问句研究 |
黄雨倩 |
硕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叶文曦 |
2023 |
M2023(12) |
次瓦摩梭话历史音系研究 |
张入梦 |
硕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23 |
M2023(13) |
广州话的变调构词 |
蔡坤铭 |
硕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娟 |
2023 |
M2023(14) |
汉语普通话说话人性别感知研究 |
黎新禹 |
硕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吴西愉 |
2023 |
M2023(15) |
语域视角下中韩外交发言人话语对比分析 |
崔明恩 |
硕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叶文曦 |
2023 |
M2023(16) |
“甚至”“乃至”“以至”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 |
江宇梁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周韧 |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