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2(100) |
“连”字句和疑问代词任指句中“都”“也”“还”的替换考察 |
彭佳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郭锐 |
2022 |
T2022(101) |
“弃儿保侄”母题研究——以“鲁义姑”传说为中心 |
颜一澄 |
学年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22 |
T2022(102) |
论谢灵运的疾病书写 |
匡敏嘉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杜晓勤 |
2022 |
T2022(103) |
“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论沈从文1928-1933的乡土写作 |
谢懿涵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吴晓东 |
2022 |
T2022(104) |
余华的先锋性与创作转型研究 |
胡津 |
学年 |
中国语言文学 |
丛治辰 |
2022 |
T2022(105) |
中古谣谶的历史书写——以《晋书·五行志·诗妖》为例 |
杨清源 |
学年 |
古典文献 |
刘玉才 |
2022 |
T2022(106) |
晚清小说与时事——以军事题材小说为主 |
吕笑彦 |
学年 |
文学 |
张丽华 |
2022 |
T2022(107) |
《黄金时代》:性、权力与存在 |
杨闰涵 |
学年 |
中国语言文学 |
李杨 |
2022 |
T2022(108) |
中国手语在语篇中的指称表达——“梨子的故事”个案分析 |
何芷莹 |
学年 |
汉语言 |
汪锋 |
2022 |
T2022(109) |
“香港意识”下个体的回归——许鞍华现实主义风格嬗变研究 |
余雅琪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戴锦华 |
2022 |
T2022(110) |
“恋爱革命家”如是说——从三位现代女性作家的爱情话语谈起 |
李晓乐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戴锦华 |
2022 |
T2022(111) |
香港台北“双城记”——论西西《我城》与朱天心《古都》之城市书写 |
张馨文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计璧瑞 |
2022 |
T2022(112) |
论《聊斋志异》妖鬼故事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
李婉琪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刘勇强 |
2022 |
T2022(113) |
人道主义的潜流——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谈起 |
丁立伟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22 |
T2022(114) |
副词“可”的句法语义研究 |
宋佳骥 |
学年 |
汉语言 |
郭锐 |
2022 |
T2022(115) |
主体焦虑与文学的社会功能——论巴金的“小人小事”书写 |
胡天宇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吴晓东 |
2022 |
T2022(116) |
“盲目”的诗学——解读海子诗歌的一个视角 |
薛南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臧棣 |
2022 |
T2022(117) |
《礼》郑注四代异制说考微 |
朱瑞泽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顾永新 |
2022 |
T2022(118) |
神话陷落:《无字》的爱情书写与“小写的人” |
高楚姗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贺桂梅 |
2022 |
T2022(119) |
张大春的“父亲书写”与身份认同研究 |
贾沁蕾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计璧瑞 |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