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2(120) |
试论于鬯《香草校书》的校勘训诂特点——以《香草校书·易》为例 |
蒋鹏飞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22 |
T2022(121) |
自我与他者——比较老舍笔下《二马》与《小坡的生日》中的异族交流与种族意识 |
陈乐萱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高远东 |
2022 |
T2022(122) |
论晚唐知识权力阻塞与隐逸文化的关系——以吴融与郑谷为例 |
曹卓星 |
学年 |
中国语言文学 |
张一南 |
2022 |
T2022(123) |
选择与生产:被遮蔽的“铁西三剑客” |
周冠麟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丛治辰 |
2022 |
T2022(124) |
老舍女性观的成因、表现与当代反思 |
陈雪琳 |
学年 |
|
孔庆东 |
2022 |
T2022(125) |
《华夷通语》所反映的19世纪闽南语和马来语的语音对应关系研究 |
庄巧宜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张渭毅 |
2022 |
T2022(126) |
论普通话和新加坡华语词汇中的异名同实现象 |
林杏善 |
学年 |
汉语言文字学 |
朱彦 |
2022 |
T2022(127) |
现阶段中国外交部话语策略分析——以新冠疫情相关答问和社交媒体个人言论为例 |
陈子瀚 |
学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林幼菁 |
2022 |
T2022(128) |
茅盾小说“时代女性”研究——以《虹》《子夜》《蚀》三部曲为中心 |
李叔炫 |
学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22 |
T2022(129) |
老舍女性形象创作研究——以《离婚》、《茶馆》、《骆驼祥子》为例 |
王海欣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高远东 |
2022 |
D2022(01) |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里的“鬼”叙事 ——以鲁迅、沈从文、萧红为中心 |
金娟秀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温儒敏 |
2022 |
D2022(02) |
胡樂東傳與唐代新樂的產生 |
申东城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杜晓勤 |
2022 |
D2022(03) |
志于道,游于艺——北宋士大夫蔡襄研究 |
姜西良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22 |
D2022(04) |
江苏通州及其毗邻地区方言接触研究 |
倪志佳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22 |
D2022(05) |
汉晋归义考——以出土归义官印分域、分族研究为例 |
王晓娟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李零 |
2022 |
D2022(06) |
鲁迅的历史书写及其文学表达——以明清史记与辛亥革命叙事为中心 |
赵陕君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22 |
D2022(07) |
中国语言的格标记策略:区域类型学视角 |
鲁方昕 |
博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22 |
D2022(08) |
上古汉语连词“而”及相关问题研究 |
许典琳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邵永海 |
2022 |
D2022(09) |
现代汉语偏向极性问句的意义和结构 |
叶述冕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22 |
D2022(10) |
马宗霍学术研究——以校勘训诂为中心 |
刘竟成 |
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刘玉才 |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