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文库
-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著名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此后先在江西教中学,1929-1932年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讲师。1932年起,历任山东大学(前青岛大学)、华中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1952年院系调整后,兼任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在大学求学时期就发表了《荀卿考》、《陶潜年纪辨疑》等重要论文和专著《楚辞概论》,《楚辞概论》被称为"有《楚辞》以来一部空前的著作。"主要著作还有《先秦文学》、《读骚论微初集》、《屈原》、《楚辞论文集》、《离骚篡义》、《天问篡义》等; 还主编和编撰了《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文学史大纲》、《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参考资料》、《陆游诗选》等。
-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
朱德熙(1920.10.24.—1992.7.19.)江苏苏州人,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财政部盐务局一个高级职员家庭, 家境富裕。早年习字、背诵古诗词,十一二岁起读古典小说。中学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物理系,数学、英语基础都很好。一年后转入中文系,师从唐兰、闻一多先生学习研究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并得到罗常培和陈梦家等教授的教导。1945年毕业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加入民盟。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受国家委派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此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1992年7月19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2岁。
-
王瑶(1914.5.7-1989.12.13)字昭琛,山西平遥人,著名文学史家。1914年5月7日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早年在本校读小学,1928年入太原进山中学,1931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32年因学费昂贵由南开中学转入进山中学。1933年7月离开太原到张家口,考入军政人员短期训练班,不久考入张家口察哈尔第一中学高三年级。1934年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文章,并参加北平“左联”活动,曾任《清华周刊》第45卷总编辑。1937年6月暑假回乡,不久抗战爆发,因战乱未能随校南迁长沙、昆明,困居家乡,曾从事商业和为人辅导功课。1941年10月离家,同年到达西安。1942年南下成都,任金堂县铭贤中学国文教师,不久到昆明,任昆明私立天祥中学国文教员,同年9月在西南联大正式复学。194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研究汉魏六朝文学。1946年毕业,同年清华大学复员,任教于中文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曾兼任《文艺报》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全国社会科学“七五”规划文学组副组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二、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12月13日去世,享年75岁。
-
林庚(1910.2.22-2006.10.4)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诗人,文学史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师大附小、附中。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转入中文系,与同学创办《中国文学月刊》,发表旧体诗词,后逐渐改写新体诗。1933年毕业,留校任朱自清助教,同时任《文学季刊》编辑。1934年春赴上海,准备尝试作家生活,不久回北京,致力于新诗创作,同时先后在北京国民学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离京赴厦门大学任中文系讲师,不久任副教授、教授。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长汀,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开设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楚辞、庾信、李商隐、新诗习作等课程,重点为文学史和楚辞研究。1947年离开厦大回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方面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一方面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建国后参加了历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曾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等职。2006年10月4日晚19时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题名/著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 |
---|---|---|
大公报在港复刊卅周年纪念文集 | 香港 香港大公报 | 1978 |
大唐新语 (唐)刘肃撰 许德楠, 李鼎霞点校 | 北京 | 1984 |
大唐西域记校注 (唐)玄奘, 辩机原著 季羡林校注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5 |
大戴礼记解诂 (清)王聘珍撰 王文锦点校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
天平之甍 井上靖著 楼适夷译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0 |
天文学论丛 张钰哲著 | 上海 国立编译馆 | 民国廿二 [1933] |
天文测量学 北京测绘学院天文教研室编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60- |
天演论 (英)赫绪黎著 严复译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1 |
天问纂义 游国恩编 金开诚补辑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2 |
天风阁学词日记 夏承焘著 |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84 |
天风阁词集 夏承焘著 吴无闻注 |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4 |
太平广记 李昉等编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9 |
太平御览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0 |
奴隶制时代 郭沫若著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56 |
奴隶制时代 郭沫若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54 |
娥并与桑洛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德宏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78 |
子云乡人类稿 殷孟伦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 1985 |
字林考逸 任大椿学 | 江苏 江苏书局 光绪庚寅年 | [1890] |
字母的故事 周有光著 | 上海 东方书店 | 1954 |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王了一著 | 上海 新知识出版社 | 1957 |
字诂义府合按 (清)黄生撰 黄承吉合按 包殿淑点校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4 |
字说 吴大澄撰 | 苏州 振新书社 | 民国7 [1918] |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查阜西编纂 | 北京 音乐出版社 | 1958 |
孙中山选集 孙中山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56 |
孙子十家注 曹操等注 ...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