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1期目录

周一, 03/26/2018 - 15:25 | 浏览量:72

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

编者按: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伟大时代成就伟大文艺,如何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引领,谱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史诗,推动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是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研究者的历史使命。本期特约五篇稿件,力图从不同角度阐释新时代文艺的内涵。


张江教授 提出: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新时代对文艺的迫切需要。文艺要做新时代的参与者、推动者、建构者。记录新时代,为时代前行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时代的推动力量,这是文艺最本质的使命。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伟大实践,决定着历史的走向,也构成了文学艺术最丰富、最深厚的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应以人民的伟大实践为中心,谱写新时代复兴史诗。


白烨研究员 着眼于文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提出文化自信决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影响民族复兴。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递进与积累的结果,是从古到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结晶,构成我们民族精神永不褪色的鲜明标记。在理论批评和文艺创作中应突出“中华性”文化立场,彰显“民族性”审美风范。在文艺创作上,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写出“中华新史诗”。


丁国旗研究员 从阐释事物的本质属性入手,提出对文艺本质属性的界定,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根据时代的需要,尊重文艺特性,发挥文艺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使其更好地为时代与社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人民性”命题的理论阐述,科学总结和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体现出对新时代我国文艺发展阶段及其特殊规律的新的认识,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具体性。


段吉方教授 从理论内涵上对文化自信的哲学维度、现实维度和世界维度加以阐发。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既包含了哲学层面的内容,也涵盖了历史和社会层面上的思想精华;文化自信的现实维度既指中国崛起的政治和经济现实,也指当前的文化现实;文化自信不是我们关起门来的自信,而是对人类文明的世界走向的新的观察。


杨向荣教授 认为,在新时代的文艺语境下,反思西方理论的阐释向度,强化本土经验的可阐释性,是当下中国文艺话语精神品格建构的基石和基本立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话语的建构中,中国本土的实践经验应当是根,理论必须接地气,要有问题意识,能解决现实经验中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鲜活的、有根的理论。


以上五篇文章,是本刊组织专家对习近平文艺思想学习研究的初步成果。本刊将结合文艺理论的建构、作家作品与文艺思潮研究的实际,继续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


新时代呼唤新文艺  张江


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白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丁国旗


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  段吉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品格  杨向荣

照亮美的光来自心灵——宗白华对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阐释

摘要: 宗白华对于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阐释,对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第一,美不能离开心灵的创造;第二,中国艺术所呈现的境界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物我对立的境界,是物我同一的境界;第三,中国生命哲学启示人们体味人生之情趣,因而成就一种审美的人生。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对于在21世纪构建具有中国色彩的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美学基本理论和美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宗白华 中国美学 中国艺术


作者: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北京 100871)。

朱光潜美学建构与全球意识


摘要: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奠基者,其美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球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西为据,以中释西。朱光潜留学欧洲,西方美学是他美学体系的重要来源,但他以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审美心理去接受,对西方美学的理解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二,以中为主,以西比中。朱光潜自幼研读中国古籍,具有精湛的中国文化修养,建构他的美学体系时自觉地以中国美学为主体,整合西方美学,体现出可贵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第三,朱光潜晚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原有的美学体系。朱光潜具有全球意识的美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之中。


关键词: 朱光潜 美学 全球意识


作者: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 430072);丁利荣,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62)。

文学理论知识学模式的变化——从反映论、审美反映论到文化研究论

摘要: 从反映论、审美反映论到文化研究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在知识学模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本土文学理论内部逻辑运演使然,也呼应了全球化语境下西方理论从总体性叙事向依托于特定知识学模式提问转向的潮流,是值得重视和分析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反映 审美反映 文化研究 文化诗学 知识学模式


作者: 邢建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家庄 050024)。

城乡关系中的“世情人心”——关于范小青的短篇世情小说

摘要: 范小青的部分短篇小说呈现出了21世纪以来因城乡关系变化而带来的“世态”与“人心”的变化。她以对世态的细微体察和人情的深切体味,展现出了社会的变化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尴尬和温暖的情感。范小青的这种写作与中国文学中的世情小说传统相联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范小青 短篇小说 世情 人心


作者: 王光东,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235)。

范小青《右岗的茶 树》中的文化传统意识及其艺术想象

摘要: 范小青的写作在尽可能的“平淡”和“简单”的叙述中,捕捉城乡之际的况味与情愫、文化传统的蕴藉与纹理。《右岗的茶树》通过周小进和二秀这一对师生之间关于玉螺茶的文化传承,揭示出新世纪以来发生在现代中国人身上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支教老师周小进通过对玉螺茶的介绍完成了与玉螺茶有关的传统文化的话语建构,并由于周小进的意外死亡而完成了对二秀的文化启蒙;二秀则通过对周小进坟地的寻找到在子盈村对玉螺茶采摘和炒制过程的发现再到在子盈村右岗坟地找到最好的玉螺茶,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物质到精神、从现实到传统的文化寻根的历程。不过,因作家并未着力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导致其展开的思想空间相对有限。


关键词: 范小青 《右岗的茶树》 文化意识


作者: 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444)。

转型时代的抉择与承担——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论

摘要: 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以现实主义精神和“外来者”的叙事模式,通过书写林又红深入城市社区,担任桂香街居委会主任的工作经历,以她与桂香街居民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她的婚姻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一方面书写了她以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城市转型,努力解决转型中的诸多问题,在关心民生、为广大居民排忧解难的同时,接续启蒙主义的精神传统,对桂香街的居民进行文明启蒙;另一方面,又以突出的现代女性观念,书写了林又红在婚姻爱情性别关系中的独立个性,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形象谱系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独特的女性形象,不仅显示了作家在转型时代以现实主义精神所作出的可贵抉择与自觉承担,也代表了现实主义女性文学的重要成就。


关键词: 范小青 《桂香街》 现实主义 女性 城市


作者: 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240)。

身份的暧昧与自我的迷失——重读范小青长篇小说《女同志》

摘要: 《女同志》是作家范小青的代表作之一,因其大胆而先锋的探索精神,确有再解读的必要。小说运用自然主义的叙事策略,通过纵情讲述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传奇故事,高度还原了以万丽为典型代表的机关大院“女同志”因受世俗欲望、生存环境和文化遗传多重因素影响制约而身份暧昧、迷失自我的荒诞图景,既不加道德评价、也不带感情色彩完整展示这一“女强人”群体的整体图景和现实危机。范小青重提“新女性”形塑的棘手难题,忠实地传达出了对于女性人格悲剧的严正关切与极度忧思。于渐趋浮躁、思想淡出的新世纪文坛而言,既是一份审美经验,也是某种创作启示,自然有其现实意义和文学史价值。


关键词: 《女同志》 身份认同 生存困境 自然主义


作者: 张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9)。

写作与阅读的点滴体会

作者: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 210019)。

文学的具体普遍性研究如何可能

摘要: 具体普遍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它关系到文学的一系列范畴、命题及文学的批评实践。具体普遍性中具体与普遍的无法或分的一体性,使得具有二元论观念倾向的文学理论难以适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共相说,从精神活动的感性确定性的感知觉活动阶段,提供了同样以感知觉活动的表象形态进行的文学活动的真理性根据。具体普遍性在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中获得有机整体性的呈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文学的语言规定性、文体规定性、意图规定性、批评规定性及中国传统文论的转换规定性,建构适于具体普遍性研究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 文学 具体普遍性 共相


作者: 高楠,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 110136)。

现实主义精神纵横谈

摘要: 现实主义精神要求作家将历史与现实的艰难困苦转化为理想信念,用充满“心灵辩证法”与美学张力的文学作品来表现、升华现实人生,从而使自己的文学创作具备崇高的悲剧意识,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作家们应以自觉的现实主义精神、宽阔的胸襟和敏锐的眼界,深刻认识中国经验,深刻认识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方向,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推向高峰。


关键词: 现实主义精神 作家作品 创作现象


作者: 周思明,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 518109)。

科学主义批评潮流的兴起原因及当代启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学界出现了科学主义批评的热潮,特别是以1985年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年”为突出代表。它的兴起原因首先与科学这一概念从事实描述变为价值判断有关;其次,80年代的科学主义成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再次,作为文学批评的科学主义,也是中国文学界的自主选择。科学主义批评潮流以人文学科的本体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文艺美学的独立性为最终的审美归宿,所有这些要素都使得这一段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梳理这段批评潮流兴起的历史背景,考察其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启示,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学批评建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学主义批评 兴起原因 当代启示


作者: 安静,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北京 100081)。

网络文学2017年度推荐榜

主持人 邵燕君: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自2015年起推出的网络文学年度作品榜,分男频、女频各推选十部优秀作品,并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卷/女频卷)。此榜可称为“学院榜”,立足于专业性和民间性,以文学性为旨归,在参照各主要文学网站榜单和粉丝圈口碑的基础上,筛选佳作。特别关注引发网文新类型、新潮流的新锐之作,以及代表某种亚文化思潮或激活某种传统文学资源的探索性作品。2017年榜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平台多元化,除文学网站外,还包括微博、微信、LOFTER、火星小说等各种平台的作品,显现出网络文学的“繁花形态”,以及精英文学传统的影响。


世如鬼域,人性未亡——评藤萍《未亡日》 王玉玊


春风踏破玉门关——评尾鱼《西出玉门》 李文玉


婚礼故事与人间俗事——评倪一宁《丢掉那少年》 薛静


在微博,我们如何群穿——评七英俊《有药》 高寒凝


无边暗夜里的心花——评mockmockmock《如此夜》 郑熙青


跳出市井气,方显最风流——评赵子曰《三国之最风流》 吉云飞


“俗人”在成功中“回档”——评庚不让《俗人回档》 李强


集体如何智慧——《临高启明》的论坛文化与“同人转正”机制  孙凯亮 李强


“历史演义”与“东方奇幻”的女频引渡——评非天夜翔《天宝伏妖录》 肖映萱

重建文学批评的理论自信——2017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


作者: 徐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中西汇通中的当代意识与学术创新——2017年文艺学学科概况及其发展态势


作者: 李永胜,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讲师(深圳 518060)。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 石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杭州 310058)。

“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综述


作者: 陈凌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北京 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