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最新期目录(7种,截至20171023)

周一, 10/23/2017 - 16:26 | 浏览量:47

部分内容转自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文艺理论》2017年第9期
“十七年”时期的笔名发表与当代文学批评生态    寇鹏程
“症候解读”的理论谱系与文学归趋    姚文放
从“两个转向”到“两种批评”     尚必武
从中国语境看西方文论     江守义
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     刘巍
当代媒介转型与文学阅读方式的多元化    周兴杰
文学理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    南帆
文学的“言说”与作为第三方的批评家    王嘉军
新世纪以来中国巴赫金研究的现状及其问题    曾军、李维
新媒体文学语境下的阅读形态探微    李佳、郭建卿
本体论的生活美学张宝贵民族志诗学与阐释学文论研究    吴震东
汉字批评:文论阐释的中国路径      李建中
论现实情感与虚构情感    谭光辉
调和的尴尬    刘锋杰
走出消费文化的“身体”迷思    王亚芹、姜立新
远离文学和文本:对当代西方文论困境的一点反思    朱立元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10期
“元”的构成与明清戏曲“宗元”观念    杜桂萍
“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观念溯源    仲瑶
《美人赋》与“文园病”    许结
《西厢记》莺莺像题诗的讹传与误读    吴真
《论语·述而》“执礼”指归与孔子的再认识    梁奇
今存冯登府词集各本成书考    房瑞丽
元好问《中州集》的法制思维和诗性正义    黄震云
再论古代文章学的“宋代成立说”:以古文运动为中心    张志勇
出土文献与“小传统”中的秦代文学    徐林云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与天府之国    苏宁
在唱和中“逼出妙思”    沈松勤
墓志铭与中国文学的家族传统    胡可先
明代通俗小说对民间知识体系的建构及影响    纪德君
正说《思美人》    常森
汉大夫的身份特征与文学言说    杨允
现代学术视野与“梁祝”母题的经典化    匡秋爽
西晋诗歌中洛水之滨的情感世界与民俗风尚    冯源
论古代诗歌中的三句一节结构    贾学鸿
论李白诗歌中的丝路文化色彩    葛景春
论民初主流小说家的百年命运    孙超
论郭茂倩新乐府涵义、范围及入乐问题    吴相洲
试论金元全真高道辞世颂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吴    光正
诗之声与乐之心    范子烨
赋、比、兴体制论    易闻晓
颂美、诉灾与民族意蕴    李朝军


《中国现代、当代研究》2017年第9期
20世纪文学写作:元小说    阎连科
“他有的是生命力”    宫立
“地下文学”的精神资源再议    李建立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黄平
《青春》与李健吾抗战前后的喜剧追求    晏亮
一样的商州不一样的叙事    栾梅健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与学派传承    魏建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陈映真?   赵稀方
关于青年写作“同质化”:作为真问题的“伪命题”    何同彬
在历史与伦理的悖反中审视《极花》    昌切
在风中呼喊,在废墟中看到一切    韩松刚
徐皓峰论:“武行”或逝去的民初武术世界    陈大为
抒情的衰变    黄发有
时光对照录    王春林
未知死,焉知生    岳雯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超验性与经验性空间变化    王平
现实性、传奇或历史的“魅影”    徐刚
田汉:从新浪漫主义到革命浪漫主义    方舟
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何平
英语世界的贾平凹研究    姜智芹
论“新历史主义”小说与现代历史小说的亲缘性    路文彬
跨文类混纺的新疆叙事    钟怡雯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立项课题的分析报告    丁帆、赵普光
重审当代文学中的“制度”与“人”    洪子诚等
魏金枝乡土小说的创作历程、审美特征及艺术渊源    刘家思、刘桂萍


《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10期
灵知与异乡神的基本象征——歌德的《普罗米修斯颂》与德意志灵魂启示录    胡继华
歌德小说《维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文化记忆的展演与重构    冯亚琳
禁忌与替罪羊:阿尔比戏剧《山羊》的荒诞性阐释    樊晓君
爱伦·坡的“物”叙事:重读《厄舍府的倒塌》    唐伟胜
“把那地图给我”:《李尔王》的女性空间生产与地图赝象    郭方云
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    张海榕
超越时代的东方画卷——析克洛代尔笔下的诗意中国    周蕾
中国的瓷器化——瓷器与18世纪英国的中国观      侯铁军
汉译拜伦之困境: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苏格兰性    宋达


《文化研究》2017年第10期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文化研究”    劳伦斯·...
从古典名著到电子游戏    赵夏点
卡尔·马克思与当代媒介和文化研究    (英)克...
布尔迪厄的“生活风格”论    刘晓春
庸俗与狂躁    张曙光
文化研究的学术关切与价值取向    陶东风 ...
流行音乐的商品符号学研究    陆正兰
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    周星
现代性及其文化悖论    颜岩
简论文化理论中的资本主义批判    卢子葳
胡适的“中国文化大使”之路    王晴佳
论点摘编
近代上海英文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及中西文化交流    朱伊革


《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10期
语言学理论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影响和作用      徐大明
论“动态分析语法”——自然语言行为的可计算性及其形式理论      杨光荣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      冯德正
汉藏语言句末功能词语语气词化的类型学性质      董丽梅、戴昭铭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      马坤
《中原》《洪武》和当代方言中的见开二——北京话溯源之一瞥      王洪君
《说文解字》的汉字理论及汉字解释考辨      王贵元
日本汉字流通的成立过程      (日)出野文莉
汉语的双元机制——对汉语教学单位的思考      史有为
试议句法成分长度问题      陆俭明
汉语是否存在合成性(或分析性)导向的类型学转变?——兼论古今复合词、使役词、感叹句      何元建
动词后虚化完结成分的使用特点及性质      董秀芳
论汉译佛经句法独立之称谓词前的代词“此”和“汝”      朱庆之

《美学》2017年第9期
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历史回顾与得失研判    祁志祥
实践哲学与美学来源的真正钥匙——新发现的李泽厚《六十年代残稿》初步研究    刘悦笛
审丑时代的终结与传统美学精神的重张——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谈起    金元浦
拉美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和历史——D.克雷文教授访谈录    (英)A.迪米特拉卡吉
整体主义:环境美学之本质性立场    薛富兴
现象学美学的起步——胡塞尔与盖格尔的思想关联    倪梁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