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2017年第5期目录及提要
“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笔谈
系统梳理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张涌泉(2017·5·4)
提升国民国学短板 确立民族文化自信 刘明华(2017·5·4)
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史”研究 朱 刚(2017·5·4)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记诵” 陆 胤(2017·5·4)
学术专题
毛公标兴分类普查与取义特征 魏耕原(2017·5·15)
内容提要《诗经》起兴取义与否,至今说法分歧。现依据毛公标兴116首,除去其中难以辨识或误标,分类普查,可分触物起兴、索物起兴、反兴、思理起兴四类,另有套语起兴,均与索物起兴或思理起兴相重。据此可知,凡所标兴均有取义。从中我们理出起兴的五种规律,可对起兴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 毛公标兴 触物 索物 反兴 思理
政治文化视野中《汉书》文本的形成 陈 君(2017·5·27)
内容提要 如果从西汉成帝时冯商续《太史公书》算起,到东汉和帝时班昭等完成整部《汉书》的编撰,整个《汉书》的编撰史绵延一百多年。《汉书》文本逐步形成的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正处于汉帝国从政权崩溃到重建秩序的历史阶段,《汉书》本质上是东汉明、章之世帝国精英参与创造的时代共识,可以视为知识与权力合谋的产物。考察东汉前期政治状况、学术环境对《汉书》编撰及其内容的影响,可以让我们细致领会东汉王朝重建秩序、建立共识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深刻认识《史》《汉》之际中国史学的巨大变迁,以及此后近两千年中国历史编撰的走向。
关键词 《汉书》文本 历史书写 文本权力
论初唐四杰骈文的“当时体” 祝尚书(2017·5·39)
内容提要 杜甫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但四杰骈文之“当时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似罕见有确切而翔实的论析。我们认为,说得简单些,所谓“当时体”并无太大的新异处,只因他们典故化的撰述方式,从而引发文章在结构、写法等体制上的某些变化,是它最显著的特征。说得直观些,比如《杨炯集》,原书字数不过十万多,用典却近万条,若给典故作注,字数将超百万,足以编成一部颇具规模的类书。这也许是“当时体”被盛唐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初唐四杰 王勃 杨炯 张说
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经典化 詹福瑞(2017·5·51)
内容提要 经典是文本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任何经典都有其经典化的历史过程,李白诗歌亦不例外。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经典地位的确立,就在盛唐当代,至迟不过中唐。在宋代,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唐宋士人接受李白的过程,既是其接受李白诗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过程,亦是发掘、凝炼李白作品经典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唐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人所揭示的李白诗歌所表现的士人特立独行的风操气节和人格力量以及天才诗人的艺术特征,成为唐宋时期、同时也是此后李白诗歌最有影响也最有价值的经典内涵。
关键词 李白 唐宋 经典化
刘禹锡编《唐柳先生文集》三十卷本新探
——由南宋永州刊三十三卷本窥探刘禹锡“编次”及其用意 [日本]户崎哲彦(2017·5·65)
内容提要 刘禹锡以柳宗元遗稿“编次为三十通”。作者选何等诗文以传后世,又盟友如何分类编次,可谓千古之谜。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南宋嘉定间永州刊三十三卷本《唐柳先生文集》残卷,仅存《非国语》《外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乾道间永州刊本亦仅存《外集》《后序》,惜无正集。2015年3月,日本某书店出示其残本,共十一卷,学界惊喜观止。日藏残本有正集,大有助于恢复刘原编本,必在柳学上开新局面无疑。据初步调查,可知刘禹锡原编三十卷本分类编次:原有卷首、总目及韩愈《子厚墓志》等;卷一非辞赋,亦非《古今诗》,乃《唐雅》《唐诗》《贞符》,可窥见子厚自选、禹锡编次之用意。
关键词 柳宗元 刘禹锡 永州刊本
从“文化中心”到“官僚机构”
——北宋后期词垣文化的演变 许浩然(2017·5·84)
内容提要 北宋词垣在古文运动与新旧党争的背景之下,从欧阳修、苏轼的时代至后期的绍述之政、徽钦之朝,其面貌由“文化中心”演变为“官僚机构”。欧、苏居于词垣,自主地追求古文事业,引领士大夫文化发展的方向,彰显出超轶政治权势的文化魄力。北宋后期的词臣群体未能提出引领性的文化主张,而是在新党当权的语境之下,或是以权臣之势结成人事关联,或是分裂自身的文化取向以迎合制度,或是扮演宫廷文学弄臣的角色,其身份之典型逐渐转变为追随权势的官僚角色。靖康之乱中词臣群体的官僚面貌更恶化为气节的缺失。及至南宋,词垣因为词科之学的背景依旧延续了官僚性的一面。
关键词 词垣 “文化中心” “官僚机构”
君臣权力关系与洪武表笺改革新解 李慈瑶(2017·5·94)
内容提要 朱元璋推行表笺改革的过程,对应着洪武时期君臣权力关系的阶段性变迁。早期二者相对制衡,故臣下尚拥有较多话语权,表现为君王对士大夫文统的妥协。君权渐盛后,以洪武六年(1373)诏禁四六为标志,帝力开始主导改革方向,并在上层公文领域立收成效,但在向下推广时遭遇了知识阶层的文化阻力。等到改革后期,皇权独大,朱元璋基本实现对表笺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核的改造,并对后世的公文体制及文风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洪武 表笺改革 士大夫
提学制度与明中叶复古文学的央地互动 叶晔(2017·5·106)
内容提要 明代的提学制度,是国家基层教学和人才选拔的重要保障,也是未第士子较早接触京城文风并建立学缘关系的一次机会。弘治陕西复古作家群的崛起,就与提学官杨一清、王云凤所创立的书院式集中教学法密切相关。后来李梦阳、何景明、边贡、李攀龙、李维桢、王世懋等复古派核心作家,亦借助各自在地方上的提学经历,采用督导教习、刊印图书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复古文学思想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常规流动通道。由此形成了一条复古文学年轻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专门路径,得以制衡馆阁文学的庶吉士培养模式,保持了阁、部文学在发展规模上的相对均势状态。明代文学之馆阁、郎署、地方的三层文学格局,在此两两互动和竞争的关系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 提学制度 文学复古 郎署文学 央地关系
清人焚稿现象的历史还原 罗时进(2017·5·119)
内容提要 焚稿,是一种阻断作品传播的手段,从社会学角度看,具有走出紧张的社会关系和控制对个人的损害等作用;从文学角度看,则是通过直观与内省,照察境界不高的既成作品,对自我和他者眼中的失败之作进行净化处理。清人焚稿行为之烈、规模之大、所涉之广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如果还原历史现场,可以寻绎某些特殊历史事件的脉络,同时发现:清人极为日常化的文字业,不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写作疲惫,淡化了文学的崇高感和文人的优越感,也引发了对文学价值的思考。清代大量焚稿现象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其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这一社会意念的本质特点,以及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行为的意义。
关键词 清人焚稿 社会意念 文学行动 历史还原
从山林到台阁——元明之际迄永宣间小说观念的变迁 李舜华(2017·5·134)
内容提要 元末明初,文人士夫何以由经史而折入小说,始终与其游走于“台阁”与“山林”之间的人生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说《剪灯新话》隐约透露出元明之际士大夫彷徨于仕与隐之间的两难困境,以及其志不伸遂不得已飘泊乱离的性命体验;那么,《剪灯余话》却已隆升为词林儒臣一时幽寓遂咎己自悼,或抚掌谈笑以申怀抱的载体。尽管当时小说的创作与传播远不如教坊演剧之盛,然而,小说这一台阁化的迹象,仍然可以追溯到元末杨维桢等人假小说以为声教的提出,并和明初官方试图以儒学内涵改造小说的努力联系起来,也即与永宣间教坊演剧的繁荣有着颇为相似的历史背景。然而,这一繁荣持续未久,正统七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奏禁小说,正式标志了传奇的衰落。
关键词 明前中期 台阁与山林 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的生成与演变(1761—1911) 宋丽娟(2017·5·146)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插图与小说文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海内外学者从版画、艺术学、图像学和印刷技术等诸多方面对小说插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亦较早就开始添加插图,这些插图在西方中文书籍的收藏状况、西方汉学的研究进展及西方印刷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经历了从滥觞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历史嬗变。除了具有提示文本情节、展示人物形象的作用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本插图,或可视为中国古典小说插图的他者血脉,是中国古典小说插图的有益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小说在西方的阅读和传播。
关键词 插图 中国古典小说 西译文本
满洲心象:论顾太清创作与晚清旗人社会心理 刘大先(2017·5·160)
内容提要 顾太清诗词小说作为晚清“闺阁文学”的代表之一,显示了在嘉道咸同年间,在满汉权势此消彼长、西方经济与军事入侵的情势之中,旗人贵族昧于内外形势的常态。尽管有少数精英士人已经窥见帝国衰落的征兆,但绝大多数人依然沉浸在自我编织的幻梦之中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挑战。近代工业革命、殖民主义兴起之中,中国思想内部由清初中的实学为主流一转为经世致用,文人的雅正传统挥发最后折光,肇示着新的文学变革。顾太清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满洲心象”,折射出特定人群希望在文本中修复现实的社会心理,可以作为观察时风世相的幽微之镜。
关键词 旗人文学 满族文化 咸同中兴 社会焦虑
学术广角
汉文化圈视野下的朝鲜半岛《诗经》学研究 付星星(2017·5·172)
内容提要 朝鲜半岛《诗经》学的发展,足以践行《诗经》研究中的“汉文化圈概念”:其一,《诗经》学研究不能局限于中国,更需要一个超越国家区域的研究视域,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东亚汉文化圈。其二,《诗经》学研究除了从时间脉络上做纵向的研究,还需要从地域空间上做横向比较的研究。其三,朝鲜半岛现存的以汉字书写的《诗经》学典籍是作为主流的中国《诗经》学的重要补充。在汉文化圈视野下,朝鲜半岛《诗经》学总体上呈现出以朱熹《诗集传》为中心的研究格局,但是又与本国的学术思潮紧密结合,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朝鲜半岛《诗经》研究发生新变,呈现出丰富的《诗经》学内涵。
关键词 汉文化圈 《诗经》学 朝鲜半岛
读书札记
南齐萧长懋诗歌中的“诗”与“谶” 李 猛(2017·5·186)
学术信息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召开 (2017·5·133)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召开(2017·5·159)
“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骈文学会年会”召开 (2017·5·171)
“第十二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7·5·158)
时代使命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编委会”综述(2017·5·189)
“文本生成与史料批判”古典文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 (2017·5·191)
以上信息转载自《文学遗产》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