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表

2009年04月22日
|
浏览量:6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议程表

 

(第一场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其余各场在北大图书馆北配殿;每人发言十分钟,其余时间提问与讨论;24日晚上参加“红楼钟声的回响——北大诗人的‘五四’”诗歌朗诵/演唱会)

 

 

423(星期四)

820840 

开幕式  周其凤校长致词

 

8401030

“五四”综论                    主持人  孙玉石(北京大学)

严家炎(北京大学)《五四文学思潮探源》

王富仁(汕头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

费南山,Natascha Gentz(英国Edinburgh University)《五四运动与现代戏剧理论的诞生》

张旭东(美国New York University)《白话散文与传统的再发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与“五四”的激进诠释学》

  健(南京大学)《60年代“反修防修”文学与五四现代精神的背离》

尾崎文昭(日本东京大学)《为二十世纪精英文学而争名——略谈文学现代性的社会功能》

何碧玉,Isabelle RABUT(法国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法国汉学家心目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林春城(韩国木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的兴起和话语的历史变迁》

 

10501240

“五四”与现代教育…………主持人  张英进(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藤井省三(日本东京大学)《鲁迅的<孔乙己>与芥川龙之介的<毛利先生>——围绕清末读书人和大正时期英语教师展开的回忆故事》

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小说教育与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

林分份(北京师范大学)《求为“有学问的实行家”——五四时期邓中夏的文化选择及历史意义》

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新文人”与新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学院型文人”群的形成》

季剑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

梅家玲(台湾大学)《从北大到台大──台湾大学的新文学传承与转化》

朱水涌(厦门大学)《闽籍学者与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启示》

  怡(北京师范大学)《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

 

14001600

新文化与新文学……………………主持人  严家炎(北京大学)

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辩证认识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从30年代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看两种不同的文学思路》

朱寿桐(澳门大学)《“五四”新文学的空域背景》

  岗(中山大学)《五四与现代性的降临》

金彦河(韩国东西大学)《丹斋与鲁迅的思想比较——韩国三一与中国五四的代表思想》

  凯(中国社会科学院)《“不看中国书”与再造“新青年”的歧路——由1925年“青年必读书”事件所引发的考察》

李俊国(华中科技大学)《百年“五四”:新文化元典精神的彰显与流失——以五四文学与新世纪文学为例》

王乾坤(华中科技大学)《新文化运动与普世意识》

 

16201820

“五四”与当代文学…………………………主持人  谢冕(北京大学)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写作时间与文学史现场》

黄曼君(华中师范大学)《“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建设设想》

  丹(中国人民大学)《“人”脉绝续——195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五四资源》

程金城(兰州大学)《从新时期文学嬗变回望五四时期文学理想》

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汪曾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贺桂梅(北京大学)80年代、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的耦合——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

李政勋(韩国梨花女子大学)《90年代“知识话语”转型中的“五四”》

赵学勇(陕西师范大学)《“五四”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的“底层”写作》

 

 

424(星期五)

8301020

“五四”·晚清以及传统文学……………………主持人  温儒敏(北京大学)

李书磊(中共中央党校)《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对晚清文化论争的接续》

  晖(清华大学)《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朱栋霖(苏州大学)《五四思想是什么思想?》

夏晓虹(北京大学)《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

赖芳伶(台湾东华大学)《许地山的“五四精神”与“台湾渊源”──以〈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底祖母〉为例》

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新筑诗中大舞台”——“新诗”与晚清“诗界革命”的历史纠缠》

张福贵(吉林大学)《传统的撕裂与回归:“现代”文学的蜕变》

高旭东(北京语言大学)《反传统的悖论与中西文化的合璧——论“五四”与传统的复杂纠结及新文化的属性》

 

10401230

知识分子问题……………………………主持人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

赵沈允(美国Rice University)《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溯源》

  郁(鲁迅博物馆)《陈独秀:我们如何表达》

  早(中国社会科学院)《〈京话日报〉的启蒙困境——以梁济等人自杀为中心》

罗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清华大学IUP中文中心)《从纵欲到“化欲”:新文学与左派文学关于欲望的对话》

张颐武(北京大学)《建构现代的公民身份——以“五四”和“抗战”两个时期的文化思潮为中心》

  岗(华东师范大学)《1916年:“民国”危机与“五四”新文化的展开》

袁国兴(华南师范大学)《发生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士大夫精神――兼及五四文化倾向中的知识分子意识转向问题》

孙晓忠(上海大学)《走出家庭与改造家庭》

 

14001600

周氏兄弟研究……………………主持人   钱理群(北京大学)

张钊贻(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尼采与鲁迅五四时期批评的中国“国民性”》

金河林(韩国朝鲜大学)《五四时期鲁迅的苦闷——个人的自立,民众的连带,社会的发展》

长堀佑造(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鲁迅对富田事变与肃AB团的反应》

汪卫东(苏州大学)《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

韩秉坤(韩国顺天大学)《鲁迅<过客>解读》

高远东(北京大学)《高长虹与周氏兄弟冲突的另一种意义——兼及五四启蒙的权力关系与“相互主体性”问题》

白永吉(韩国高丽大学)《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基督教观》

张先飞(河南大学)《“五四”前期周作人人道主义“人间观”研究》

高恒文(天津师范大学)《哪里来?何处去?——论周作人的“五四”文学观》

 

16201810

“五四”新文学……………………主持人  山口守(日本大学)

陈国恩(武汉大学)《嬗变与建构的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传统》

  勇(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

宋剑华(暨南大学)《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

何锡章(华中科技大学)《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品格:以自由为中心》

黄开发(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文以载道”》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暧昧的启蒙  暧昧的自我——<狂人日记><沉沦>新论》

  建(山东师范大学)《1919:郭沫若的诗探索》

陈继会(深圳大学)《五四文学与乡土叙事》

 

 

425(星期六)

8301020

性别研究以及文学史……………………主持人  白永吉(韩国高丽大学)

钱南秀(美国Rice University)《女性视界中的晚清诗学:薛绍徽及晚清闽派女诗人对闽诗派的历史建构》

  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从烈女到女烈士:为什么“中国的娜拉”不能是彻底的新女性?》

黄锦珠(台湾中正大学)《从发刊词与征文广告看小说女作者的存在位置:以清末民初小说杂志为观察中心》

杨联芬(北京师范大学)《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的身份认同危机》

范伯群(苏州大学)《1921—1923:中国雅俗文坛的“分道扬镳”与“各得其所”》

宋伟杰(美国Rutgers University)《另类五四青年与章回体罗曼史:张恨水的北京叙事》

汤哲声(苏州大学)《“五四”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玉(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的“五四”和现实的“五四”》

 

10401230

戏剧、影视及历史书写……………………主持人  藤井省三(日本东京大学)

山口守(日本大学)《巴金〈家〉与香港电影——五四现代主义的重现》

邵迎建(日本德岛大学)《家破国碎思家国――四十年代的上海话剧与“五四”精神》

何杏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现代戏剧中家的意象——从胡适〈终身大事〉谈起》

千野拓政(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文学的诞生与终结——以日本和中国为例的初步考察》

张英进(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鲁迅……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流变》

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历史的五四与文学史的五四》

白元淡(韩国圣公会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亚洲化问题》

陈平原(北京大学)《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

 

14001550

民间遗产与新文学……………………主持人  林明德(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高丙中(北京大学)《“文化”透镜下的日常生活: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历程的一种理解》

徐国源(苏州大学)《大众文化对“民间遗产”的继承与改造》

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近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演讲及其口头表演的适应》

毛巧晖(山西师范大学)《启蒙者的民间文学之旅》

李扬眉(山东大学)《从经学到史学:顾颉刚对康有为学术遗产的继承与转换》

方锡德(北京大学)《刘廷芳与五四基督教新文化运动》

张中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五四新文学的“国家”话语问题》

吴晓东(北京大学)《在文本与历史之间——论现代文学创生期小说中的主体问题》

 

16101800

回顾、纪念与反省      主持人  陈平原(北京大学)

王本朝(西南大学)《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内部的质疑》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革命的“五四观”与解放区文学的解读潜力——以赵树理的〈邪不压正〉为例》

逄増玉(中国传媒大学)《内生的自反性叙事——新文学对五四思想价值的质疑与解构》

商金林(北京大学)《现代作家论“五四”》

樊善标(香港中文大学)《余光中笔下的“五四新文学”》

刘玉凯(河北大学)《疏导和重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九点论:“五四”90周年遐思》

  扬(华东师范大学)《从结果看源头——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

 

 

因各种原因,以下学者提交论文,但不在大会上宣读

黄英哲(日本爱知大学)《论战后初期“五四”在台湾的实践——许寿裳与魏建功的角色》

郑灿荣(韩国东西大学)《三一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文化论探讨》

钱理群(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风(北京大学)《周氏兄弟早期著译与汉语现代书写语言》

  涛(北京大学)《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态度————对文学研究会“前史”的几点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