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2006(004) |
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影响关系之初探 |
张力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6 |
I/B2006(005) |
上海的本土视角与他者视角(1930S)——以穆时英、横光利一等为例 |
张晓磊 |
学士 |
文学 |
姜涛 |
2006 |
H/B2006(003) |
河北威县方言中的“嘞”——兼论语法化的原因 |
曹牧春 |
学士 |
汉语 |
陈保亚 |
2006 |
I/B2006(006) |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寒土形象 |
明姗姗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I/B2006(007) |
晋商大院民俗文化研究 |
郎文婷 |
学士 |
文学 |
王娟 |
2006 |
I/B2006(008) |
李瓶儿性格转变初探 |
王崴皓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G/B2006(003) |
宋元时期朱学系统《诗经》研究专著考论 |
陈兴月 |
学士 |
古典文献 |
顾永新 |
2006 |
I/B2006(009) |
史与时的弥合——论沈从文的新诗批评 |
韩毓 |
学士 |
中国语言文学 |
姜涛 |
2006 |
H/B2006(004) |
《水浒传》中的被字句 |
杨文辉 |
学士 |
汉语言学 |
邵永海 |
2006 |
G/B2006(004) |
大徐本《说文》“一曰”衍脱考 |
陈莹雪 |
学士 |
古典文献 |
李家浩 |
2006 |
H/B2006(005) |
出版物数字用法研究 |
姜巍 |
学士 |
汉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6 |
H/B2006(006) |
建立自然语言处理用汉语动词子语类框架集合 |
孙薇薇 |
学士 |
汉语言 |
穗志方,詹卫东 |
2006 |
I/B2006(010) |
校园网络鬼传说的研究 |
谭婧 |
学士 |
文学 |
王娟 |
2006 |
I/B2006(011) |
距离的投影——浅谈卞之琳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1930-1937) |
卞岩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孟华 |
2006 |
I/B2006(012) |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与史实之差异及原因 |
黄鹤 |
学士 |
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H/B2006(007) |
东北方言阴平连续变调现象浅析 |
王春红 |
学士 |
汉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6 |
I/B2006(013) |
《文选》诗类型的划分及辨析 |
王禹 |
学士 |
文学 |
傅刚 |
2006 |
G/B2006(005) |
传国玉玺续考 |
吴恺夫 |
学士 |
古典文献 |
刘玉才 |
2006 |
H/B2006(008) |
副词“总”语法意义和语义指向探索 |
赵玥 |
学士 |
汉语言 |
郭锐 |
2006 |
H/B2006(009) |
《论语》、《孟子》中“NP之VP”结构的辨析 |
刘玥妍 |
学士 |
汉语 |
宋绍年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