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19(17) |
原始泰北方言构拟及汉语借词对应规律研究 |
彭文彬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9 |
D2019(18) |
古书中的训读现象研究 |
张翼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孙玉文 |
2019 |
D2019(19) |
明代洪、永年间出版与文学关系研究 |
高虹飞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廖可斌 |
2019 |
D2019(20) |
明代《周礼》学史 |
李笑莹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安平秋 |
2019 |
D2019(21) |
《诗经》里的饮食文化 |
刘勤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傅刚 |
2019 |
D2019(22) |
戊戌维新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
宋雪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夏晓虹 |
2019 |
D2019(23) |
图像视域中的苏轼研究 |
陈琳琳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19 |
D2019(24) |
明清忠奸斗争传奇研究 |
毛劼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李简 |
2019 |
D2019(25) |
中国古典小说在日本江户时期的流播 |
周健强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潘建国 |
2019 |
D2019(26) |
“新文化运动”与人文学者的专业化道路——以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为中心(1915—1927) |
李浴洋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19 |
D2019(27) |
“集体”的再现:电视连续剧与改革中国的第三个十年(1998-2008) |
李轶男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旭东 |
2019 |
D2019(28) |
延续与转折——1958-1959 年中国的文化政治与苏俄因素 |
林秀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韩毓海 |
2019 |
D2019(29) |
“实”景“虚”构-文化生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实景演出研究 |
王柯月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9 |
D2019(30) |
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 |
王玉玊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19 |
D2019(31) |
比较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 |
吴琼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9 |
D2019(32) |
非自然语言接触与声调制约研究——以汉韩语言接触为例 |
严智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9 |
D2019(33) |
同型声调感知的多维研究——基于声学、行为学和脑电的证据 |
刘文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孔江平 |
2019 |
D2019(34) |
音系复杂性:以白语的语素音节表为中心 |
杨海潮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9 |
D2019(35) |
上古及中古汉语应然、必然类情态词研究 |
徐鋕银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胡敕瑞 |
2019 |
D2019(36) |
近代汉语使役句研究 |
丁丁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刘子瑜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