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59) |
独立、反抗与排他:试论转型语境下张洁小说的主体意识 |
孙永强 |
学年 |
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18 |
T2018(60) |
阎连科小说《日光流年》乡村权力叙事研究 |
刘嘉森 |
学年 |
文学 |
陈晓明 |
2018 |
T2018(61) |
“成长”的形式与话语:丁玲1940年代的人物书写 |
田淼 |
学年 |
中国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8 |
T2018(62) |
酷儿理论视域下的王小波创作:《似水柔情》《东宫·西宫》 |
张泽宇 |
学年 |
|
贺桂梅 |
2018 |
T2018(63) |
“女性向”手游中“乙女向”同人文创作的女性主体意识 |
魏璐 |
学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8 |
T2018(64) |
跨空间映射视野下的诗歌意象分析——兼论人工智能诗歌的认知逻辑问题 |
赵晨蓉 |
学年 |
语言学 |
董秀芳 |
2018 |
T2018(65) |
论伊格尔顿对文本主体性的重塑 |
缑清睿 |
学年 |
文学 |
金永兵 |
2018 |
T2018(66) |
李白小赋研究 |
郭启新 |
学年 |
中国语言文学 |
杜晓勤 |
2018 |
T2018(67) |
浅析武术界宗师叙述中的动力学因素——以天津地区形意拳、八卦掌传说为例 |
杨熙程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陈泳超 |
2018 |
T2018(68) |
人工智能写作:未成熟主体的竞争 |
吴姗姗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8 |
T2018(69) |
从《闪光少女》看国产青春校园电影的转型趋势 |
雷英鑫 |
学年 |
文学 |
秦立彦 |
2018 |
T2018(70) |
从近代北京话作品看多功能词“给”的发展 |
赵月 |
学年 |
汉语言学 |
郭锐 |
2018 |
T2018(71) |
现代抒情小说的“遗腹子”——从《边城》看《受戒》 |
赖海峰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8 |
T2018(72) |
标记度赋值与二语习得——以汉语母语者的法语辅音习得为例 |
陈晓蓓 |
学年 |
汉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8 |
T2018(73) |
《子不语》历史人物书写 |
郝德娜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刘勇强 |
2018 |
T2018(75) |
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中的神话书写——以“新神话主义”为中心的考察 |
管笑笑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陈连山 |
2018 |
T2018(76) |
王朔笔下后革命时代的焦虑与消解——以“顽主”形象为例 |
于汇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18 |
T2018(77) |
小提琴音响品质与感知及其声学特性关系初探 |
李品璇 |
学年 |
汉语言 |
吴西愉 |
2018 |
T2018(78) |
“人首蛇身”的普遍性及其符号性 |
崔妍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王娟 |
2018 |
T2018(79) |
不一样的上海——试析张怡微《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中的上海书写 |
陈雅芳 |
学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