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18(27) |
现代如何书写:周氏兄弟散文中的自我呈现与公共演示 |
仲济强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18 |
D2018(28) |
儿童文学的寻找叙事研究 |
王利娟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曹文轩 |
2018 |
D2018(29) |
主体性的异变与历史的陷落 ——莫言、贾平凹、阎连科新世纪 小说中的“非人”书写 |
许若文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8 |
D2018(30) |
本土化的接受与超越———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孔凡娟 |
文学博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18 |
D2018(31) |
清前中期才媛詩學研究 |
沈沫 |
文学博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18 |
D2018(32) |
基于动态电子腭位的维吾尔语辅音协同发音研究 |
艾则孜·阿不力米提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孔江平 |
2018 |
D2018(33) |
语言发音生理模型研究 |
张金光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孔江平 |
2018 |
D2018(34) |
词形匹配和语义分类任务下汉英文字名词识别的脑电研究 |
丁彧藻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8 |
D2018(35) |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回族汉语差异研究———以平罗方言连读变调和“给”字句为例 |
张婷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8 |
D2018(36) |
先秦两汉汉语可能情态 动词语义功能变化研究 |
余素勤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胡敕瑞 |
2018 |
D2018(37) |
汉语多义助动词的情态解读及其句法表现 |
李命定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18 |
D2018(38) |
汉语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研究 |
刘彬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18 |
D2018(39) |
汉语名词短语的可辨识度和有定表达方式 |
马千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8 |
D2018(40) |
现代汉语情态语义分析 |
吴芸莉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8 |
D2018(41) |
《春秋胡传》的经典化过程考论 |
班龙门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安平秋 |
2018 |
D2018(42) |
《三才图会》研究 |
俞昕雯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王岚 |
2018 |
D2018(43) |
山岳、王者与帝国:汉赋中的山意象 |
李宛蕙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傅刚 |
2018 |
D2018(44) |
宋齐之际的诗歌演变 |
毛若苓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葛晓音 |
2018 |
D2018(45) |
白居易与中国诗学传统——以白诗四分类为中心 |
叶跃武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钱志熙 |
2018 |
D2018(46) |
黄庭坚“山谷体”艺术研究 |
早川太基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钱志熙 |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