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18(51) |
诗意“调协”与人格形塑——以卞之琳的写作与经历(1935-1949)为线索 |
宋爽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18 |
M2018(52) |
1930年代上海多维语境中的“摩登女性”——以艾霞为中心 |
孙雅馨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18 |
M2018(53) |
大学书写中“旧道德”的复兴——以40年代小说为中心的考察 |
唐娒嘉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18 |
M2018(54) |
“文化中国”的多重再造——“李泽厚模式”与寻根文学实践 |
杨宸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8 |
M2018(55) |
《脱去“隐身衣”:范雨素文艺实践的主体性问题》 |
杨梦皎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8 |
M2018(56) |
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儿童构想及其生成 |
殷婉莹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18 |
M2018(57) |
论战时老舍小说中的“新人”形象(1937-1949) |
崔源俊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8 |
M2018(58) |
《呼兰河传》的地方书写策略:“越轨”笔致与“挣扎”命运 |
高幼丰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18 |
M2018(59) |
从“Internet小说”到“Web小说”——媒介融合生态下韩国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确立(1990-2017) |
金恩惠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8 |
M2018(60) |
别样的视角:《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与《桥》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
路卡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18 |
M2018(61) |
谷崎式“唯美”的选择与转化——以田汉、章克标为例 |
丁文静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秦立彦 |
2018 |
M2018(62) |
不安的灵魂与不安的写作——鲁迅杂文及其英译研究 |
胡明哲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蒋洪生 |
2018 |
M2018(63) |
中西文化论争下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以《西风》杂志为研究对象 |
赵月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8 |
M2018(64) |
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科幻小说的身体书写 |
蔡謹竹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蒋洪生 |
2018 |
M2018(65) |
图说中国:美国《时代周刊》中的中国形象(1949-1973) |
泉涟漪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8 |
M2018(66) |
跨文化语境未来的崭新主体形式——以近年欧洲中国学家的研究为例 |
王亭钧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秦立彦 |
2018 |
M2018(67) |
官山民歌中的历史叙事研究 |
李涛 |
文学硕士 |
中国民间文学 |
陈连山 |
2018 |
M2018(68) |
舜与陈国妫姓族源传说建构 |
吳玟瑾 |
文学硕士 |
中国民间文学 |
陈泳超 |
2018 |
M2018(69) |
汉韩反复性动作动词对比研究 |
朱惠圆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万艺玲 |
2018 |
M2018(70) |
上古汉语“有……者”格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
喜岛千晴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邵永海 |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