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7(122) |
先秦儒家的国家政治观念——以《大学》为主 |
徐廷宅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常森 |
2017 |
B2017(3) |
网络文学中现实与虚构的对话 |
赵椿萱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邵燕君 |
2017 |
B2017(6) |
利用词向量辅助分析和可视化汉语词性 |
任帅 |
学士 |
应用语言学 |
汪锋 |
2017 |
B2017(4) |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叙述 |
张润芝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7 |
B2017(5) |
“交锋”与“位移”——《新青年》同人评价古典小说的策略性 |
陈汝嫣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王风 |
2017 |
B2017(7) |
由《左传》所载征伐媾和看春秋初期各国实力变化 |
王雅婧 |
学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刘瑛 |
2017 |
B2017(8) |
2011年以来《全宋诗》订补综述 |
何思雨 |
学士 |
古典文献 |
王岚 |
2017 |
B2017(9) |
桂馥《后四声猿》考论 |
陈霄元 |
学士 |
古典文献 |
漆永祥 |
2017 |
B2017(10) |
论初唐歌行中的赋、骚元素 |
徐韫琪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17 |
B2017(123) |
浅谈苏轼与宋代文学 |
尹汝勋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24) |
《聊斋志异》与《金鳌新话》比较研究 |
李昌美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25) |
从《红楼梦》在韩国的文化偏食现象试探中韩文化交流的未来发展 |
姜昇希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26) |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
金大贤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27) |
中韩中秋节比较研究 |
韩俊渊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王娟 |
2017 |
B2017(11) |
“非虚构写作”的乡村书写与真实追求——以《中国在梁庄》、《 白马部落》为例 |
谢宇程阳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B2017(12) |
《罗曼蒂克消亡史》与当代电影的上海想象 |
陈佳源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张颐武 |
2017 |
B2017(13) |
北京话儿化韵读音分歧的听辨实验 |
王文忆 |
学士 |
汉语言学 |
王韫佳 |
2017 |
B2017(14) |
试析《儒林外史》第二至第八回 |
王佳琪 |
学士 |
古代文学 |
李鹏飞 |
2017 |
B2017(15) |
“理想国”的女性 |
沈裕挺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戴锦华 |
2017 |
B2017(16) |
大学校园语境里的网络流行语——以“安利”为例 |
向安然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王娟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