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7(17) |
焦菊隐、《龙须沟》和新中国人艺体制的确立 |
刘派 |
学士 |
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7 |
B2018(18) |
《了不起的盖茨比》:内聚焦视点下的社会观 |
陈天如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车槿山 |
2017 |
B2017(19) |
徐志摩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
刘韫嘉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康士林 |
2017 |
B2017(20) |
共学山居考 |
田九七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7 |
B2017(22) |
黑暗与光明之间——丁玲早期小说对“新女性”形象的建构 |
陈童 |
学士 |
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7 |
B2017(21) |
萨特戏剧理论研究 |
杨心仪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金永兵 |
2017 |
B2017(23) |
诙谐与归顺:从《面纱》看毛姆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
乔远波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秦立彦 |
2017 |
B2017(24) |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叙事者 |
罗敬涵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秦立彦 |
2017 |
B2017(25) |
从词韵看山摄在宋代的分部 |
段嘉懿 |
学士 |
汉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7 |
B2017(26) |
从复调叙事和口头回溯的角度看《喜福会》中的文化标记与文化杂合 |
黄舫湲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康士林 |
2017 |
B2017(27) |
论《文心雕龙》中的“文体”——以“体”的概念为中心 |
李若愚 |
学士 |
中国语言文学 |
杨铸 |
2017 |
B2017(28) |
母语背景对清浊塞音感知的作用——以北京话、吴语和湘语母语者为例 |
白旭 |
学士 |
汉语言学 |
王韫佳 |
2017 |
B2017(29) |
蔡元培美育时间的成绩与意义 |
黄慧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时胜勋 |
2017 |
B2017(30) |
从《列女传》的女性形象塑造看其女性观与《左传》的差异 |
陈珊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刘瑛 |
2017 |
B2017(31) |
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政治空间与人物塑形:以《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与《科里奥兰尼斯》为中心 |
佘典旻 |
学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7 |
B2017(32) |
诗化的时代图景——鲍勃·涤纶六十年代歌曲中的人物群像 |
周昱均 |
学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蒋洪生 |
2017 |
B2017(33) |
跨语作家“解严”后的国族认同转向——叶石涛与钟肇政建立“台湾意识”的两种策略比较 |
郑媛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7 |
B2017(34) |
《白石道人歌曲》声辞关系研究 |
韩歌 |
学士 |
汉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7 |
B2017(35) |
《诗经》婚恋诗中的定情信物 |
刘雅琦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常森 |
2017 |
B2017(36) |
中韩中秋节民俗比较 |
权美福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