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7(37) |
利用朝鲜汉语字音分辨古代汉语尖团音字 |
孙兰 |
学士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17 |
B2017(38) |
加西亚·马尔克斯短篇小说中的“孤独”主题探究 |
梁洛嘉 |
学士 |
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B2017(39) |
上海沦陷生态与师陀的写作策略——以《夏侯杞》为中心 |
刘东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吴晓东 |
2017 |
B2017(40) |
张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
霍怡帆 |
学士 |
文学 |
李杨 |
2017 |
B2017(41) |
中日女性月经禁忌初探 |
乔丹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7 |
B2017(42) |
“五四”退潮后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构建 |
许婷 |
学士 |
现代文学 |
王风 |
2017 |
B2017(43) |
凤台话入声归调的层次及阶曲线模型 |
童梦园 |
学士 |
汉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7 |
B2017(44) |
远古创乐神话中的现实及文化心理因素 |
岑婧云 |
学士 |
民间文学 |
黄卉 |
2017 |
B2017(45) |
现代性身份语境下中国当代婚恋市场中的标签化身份问题 |
黄琪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时胜勋 |
2017 |
B2017(46) |
梦醒之后:元杂剧中的“惊梦”戏 |
江禾 |
学士 |
民间文学 |
黄卉 |
2017 |
B2017(47) |
作为公共之事的自我书写——《忏悔录》与卢梭的现代性转向 |
陈昌媛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7 |
B2017(48) |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形成过程及当代影视演绎 |
钱茹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刘勇强 |
2017 |
B2017(49) |
纳蕤思的成长——论汪曾祺四十年代的生命情境书写 |
顾甦泳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吴晓东 |
2017 |
B2017(50) |
顾栋高年谱 |
周昕晖 |
学士 |
古典文献 |
漆永祥 |
2017 |
B2017(51) |
“穿越次元的少女”:高校二次元趣缘社群的“羁绊”——以北京大学元火动漫社为例 |
李文玉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邵燕君 |
2017 |
B2017(52) |
联合性行动: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传播与表达 |
张荷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17 |
B2017(53) |
试论《甲骨时光》的“非虚构文学”气质 |
王慧敏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7 |
B2017(54) |
现实、自我与诗歌责任——读姜涛《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 |
陈俊好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臧棣 |
2017 |
B2017(55) |
重构与寻根:光影流转间女性的跨时空的对话——许鞍华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 |
冯子涵 |
学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17 |
B2017(56) |
明穿小说中的工业发展 |
田彤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邵燕君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