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7(141) |
2016年中日新语流行语对比研究——以社会世相为中心 |
青木优汰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朱彦 |
2017 |
B2017(142) |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题 |
金兑勋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43) |
中韩七夕节和《牛郎织女》比较研究 |
朴智润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王娟 |
2017 |
B2017(144) |
试论崔志远归国前后的诗风变化与价值 |
金美召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45) |
东方茶文化中的审美意识 |
真锅安理沙 |
学士 |
|
时胜勋 |
2017 |
B2017(146) |
浅谈《红楼梦》 |
吴僖埈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47) |
解读《聊斋志异》 |
禹智贤 |
学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48) |
《热河日记》中18世纪中国形象 |
卞韵知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B2017(149) |
《红楼梦》与《四朝代》之中泰女性形象 |
尹仁贵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程苏东 |
2017 |
B2017(150) |
《水浒传》与泰译本《宋江》之比较欣赏 |
陈惠琳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鹏飞 |
2017 |
B2017(151) |
中泰华人妈祖的崇拜与信仰比较研究 |
陈美缘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程苏东 |
2017 |
B2017(152) |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与申钦《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比较 |
丁那玄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程苏东 |
2017 |
B2017(153) |
日本的“道” |
伊藤雪乃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陈泳超 |
2017 |
B2017(154) |
中韩熟语中动植物象征意义比较研究 |
金甫根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朱彦 |
2017 |
B2017(155) |
五德始终说到韩半岛的传入及适用 |
姜旼志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程苏东 |
2017 |
B2017(156) |
新加坡虎豹别墅文化底蕴——以本地华人教化意义为例 |
王永昌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陈泳超 |
2017 |
B2017(157) |
论吴浊流的祖国书写及其认同情况 |
李艳琪 |
学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17 |
B2017(158) |
论《儒林外史》地理空间的多重意义 |
曹蕾蕾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鹏飞 |
2017 |
T2017(90) |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
金修彬 |
学年 |
中国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7 |
T2017(91) |
《“君”字语义演变研究:从上古到中古》 |
都姝含 |
学年 |
古代汉语 |
孙玉文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