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10) |
长沙“塑料普通话”声调的声学分析及其使用者对普通话声调的感知研究 |
涂琬洋 |
学年 |
汉语言 |
孔江平 |
2017 |
T2017(11) |
“诗人之死”和“打工者之死”——再谈许立志诗集《新的一天》中秦晓宇《序言》 |
曾必瑜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17 |
T2017(12) |
潮州“六月六”鬼节民俗仪式的解释 |
苏鑫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连山 |
2017 |
T2017(13) |
粤语咝擦音的声学特征和感知研究 |
李乐怡 |
学年 |
汉语言 |
王韫佳 |
2017 |
T2017(14) |
潮阳(金灶)方言的连续变调 |
张沐舒 |
学年 |
汉语言 |
陈宝贤 |
2017 |
T2017(15) |
金庸长篇小说男主人公形象的演变 |
王顺利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蒋朗朗 |
2017 |
T2017(16) |
从抗议回归自我——试论鲍勃·迪伦60年代的创作转型及原因 |
肖吉雅 |
学年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7 |
T2017(17) |
从《阴阳师》窥探妖怪文化在游戏世界的传承与发展 |
张明剑 |
学年 |
文学 |
陈泳超 |
2017 |
T2017(18) |
锡山秦汴父子藏书刻书考略 |
李新新 |
学年 |
古文献 |
李更 |
2017 |
T2017(19) |
江浙地区“鱼仙”考论 |
王敏琪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王娟 |
2017 |
T2017(20) |
刘禹锡诗论及其诗歌创作 |
林咪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钱志熙 |
2017 |
T2017(21) |
创造性的对抗——以“朝花社”时期柔石和鲁迅的文艺实践为例(1928~1930)) |
赵诗倩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姜涛 |
2017 |
T2017(22) |
闽北松溪话的“乞渠”结构 |
孙先成 |
学年 |
汉语言 |
范晓蕾 |
2017 |
T2017(23) |
对话语篇中的动力情态研究初探 |
盘怡萱 |
学年 |
汉语言 |
叶文曦 |
2017 |
T2017(24) |
《左传》代词“之”研究 |
谢晓慧 |
学年 |
汉语言 |
刘子瑜 |
2017 |
T2017(25) |
清中期以来北方官话“VP去”“去VP”研究 |
向思琦 |
学年 |
汉语言 |
郭锐 |
2017 |
T2017(26) |
从语言相对论看空耳与空耳能力习得 |
胡嘉 |
学年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17 |
T2017(27) |
中国网络文学的想象力环境 |
余萌萌 |
学年 |
文学 |
邵燕君 |
2017 |
T2017(28) |
论朱子解《诗》“旧诂新说”的特点 |
张钊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漆永祥 |
2017 |
T2017(29) |
《论语》、《孟子》中引用的面貌和发现 |
马说 |
学年 |
文学 |
常森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