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30) |
“冯至与我们的时代”——冯至的当代研究与接受(1980-2000) |
毛士奇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姜涛 |
2017 |
T2017(31) |
漂泊中的时间体验——从《异乡记》到《浮生浪蕊》 |
孙慈姗 |
学年 |
现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7 |
T2017(32) |
浅议《牡丹亭》对于中国古代诗论的借鉴 |
白羽芊 |
学年 |
文学 |
杨铸 |
2017 |
T2017(33) |
从家学渊源看杜牧的思想观念、文学创作和行为方式 |
张丰楚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杜晓勤 |
2017 |
T2017(34) |
寻找与逃离——试论刘震云作品中人物的“离乡”困境 |
李若白 |
学年 |
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T2017(35) |
《宋诗钞》的选诗标准及其具体表现——从钱钟书《宋诗选注序》的评价谈起 |
李子卓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漆永祥 |
2017 |
T2017(36) |
清末民初北京话虚词“了”的研究 |
郭伊阳 |
学年 |
汉语言 |
郭锐 |
2017 |
T2017(37) |
浅析女性向网络文学的“处”“洁”标签 |
陈婕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邵燕君 |
2017 |
T2017(38) |
汉赋联绵词语音初探——以《子虚赋》和《上林赋》为研究对象 |
曹汶静 |
学年 |
汉语言 |
孙玉文 |
2017 |
T2017(39) |
“双重意义”亦或“古老的敌意”——从郭金牛诗歌评论的两个维度出发 |
黄馨怡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17 |
T2017(24) |
状"丑”元散曲类型及成因初探 |
白玲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7 |
T2017(41)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研究 |
张亿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杨海峥 |
2017 |
T2017(42) |
明杂剧中的僧尼形象研究 |
潘靓慧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7 |
T2017(43) |
清中叶以来南北官话中“和与同跟”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研究 |
陈芳荣 |
学年 |
汉语言 |
郭锐 |
2017 |
T2017(44) |
宿松方言对应于“了”的三个语素:脱、着、在 |
孙慧 |
学年 |
汉语语言学 |
范晓蕾 |
2017 |
T2017(45) |
孟浩然卢纶李商隐近体诗声律析论 |
杨小又 |
学年 |
汉语言 |
张渭毅 |
2017 |
T2017(46) |
“雷文吐槽”:从批评到划界 |
刘心怡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7 |
T2017(47) |
试论陈与义的诗人意识与诗歌创作 |
刘丁宁 |
学年 |
文学 |
张鸣 |
2017 |
T2017(48) |
笔记小说中的雷与雷神信仰 |
王晓晓 |
学年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7 |
T2017(49) |
《幽愤诗》所见之嵇康 |
李奇蔚 |
学年 |
古代文学 |
傅刚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