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17(28) |
《逃逸的空间与想象的主体——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中的“旅行书写”》 |
何瑛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D2017(29) |
鬼神叙事的辩证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超验想象 |
彭超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D2017(30) |
“天机浩气”——傅山文艺思想研究 |
肖艳平 |
文学博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17 |
D2017(31) |
从早期占语到现代回辉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 |
田祥胜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7 |
D2017(32) |
汉语方言体形式的类型学研究 |
曹东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17 |
D2017(33) |
社会地理语言学视野下的微观方言研究——以宜兴方言为个案 |
黄河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17 |
D2017(34) |
隐性否定副词的语义结构和概念基础研究 |
曾静涵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17 |
D2017(35) |
基于细粒度语言学知识的“比”字句分析模型及计算应用 |
朴敏浚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17 |
D2017(36) |
清人群书考证笔记研究 |
李寒光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7 |
D2017(37) |
陈献章文学研究 |
孙启华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廖可斌 |
2017 |
D2017(38) |
臧庸学行研究 |
唐田恬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刘玉才 |
2017 |
D2017(39) |
北京大学李盛铎旧藏之和刻本经部文献研究 |
赵昱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王岚 |
2017 |
D2017(40) |
毛奇龄《春秋》学研究 |
罗静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傅刚 |
2017 |
D2017(41) |
汉魏六朝集部编纂研究 |
吳沂澐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傅刚 |
2017 |
D2017(42) |
刘柳的思想与文学的关系 |
范洪杰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钱志熙 |
2017 |
D2017(43) |
论唐代的文学教育 |
韩达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杜晓勤 |
2017 |
D2017(44) |
明末清初叙事作品中的南明书写——以小说戏曲、野史笔记为中心 |
柏英杰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潘建国 |
2017 |
D2017(45) |
《红楼梦》程本研究 |
蔡芷瑜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潘建国 |
2017 |
D2017(46) |
宋代谱录研究 |
董岑仕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17 |
D2017(47) |
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 |
宁雯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