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17(48) |
《歧路灯》的版本与文献研究 |
朱姗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刘勇强 |
2017 |
D2017(49) |
“劳动”的诗学:解放区的文艺生产与形式实践 |
路杨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7 |
D2017(50) |
知识青年形象的构筑实践与历史呈现(1917-1927) |
张学谦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17 |
D2017(51) |
新世纪青春文学的发展及转向 |
金涛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17 |
D2017(52) |
“爱情的位置”——1980-1990年代爱情小说的伦理转型 |
刘芳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韩毓海 |
2017 |
D2017(53) |
从“寻根”到文化乡愁---新时期以来的“传统”情结寻踪 |
刘佳怡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17 |
D2017(54) |
文学场的“内”与“外”——新世纪以来文学价值的多维建构 |
刘月悦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D2017(55) |
想象“新中国”的方法——以1950年代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为中心 |
朴婕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7 |
D2017(56) |
“重新领有自己的运命”——论中国西部诗歌的当代重构 |
沈秀英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D2017(57) |
规训与认同——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研究 |
杨林玉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7 |
D2017(58) |
论罗兰·巴尔特的中性写作 |
惠天羽 |
文学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车槿山 |
2017 |
D2017(59) |
诗与道德心灵-论爱默生诗学的伦理维度 |
余静远 |
文学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17 |
D2017(60) |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重读 |
林品 |
文学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17 |
D2017(61) |
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属性义表达手段研究 |
崔信惠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7 |
M2017(01) |
“新文学”中的爱罗先珂 |
祁美玲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张丽华 |
2017 |
M2017(02) |
现代汉语“现在”类时间词的功能衍生研究 |
张亚婕 |
文学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李娟 |
2017 |
M2017(03) |
定陶话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
吕昉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17 |
M2017(04) |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文献学研究 |
王孙涵之 |
文学硕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刘萍 |
2017 |
M2017(05) |
《宣和博古图》若干问题研究 |
赵学艺 |
文学硕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顾歆艺 |
2017 |
M2017(06) |
从“网络文学”到“网络类型小说”——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定型(1997—2007) |
李强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