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17(47) |
牛肃《纪闻》考论 |
袁硕 |
文学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李鹏飞 |
2017 |
M2017(48) |
《文选》与《玉台新咏》重合作品研究 |
吴相锦 |
文学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傅刚 |
2017 |
M2017(49) |
论文:“打开”而不是“折叠” ——论《北京折叠》及其接受 创作:凭虚之城 |
傅善超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曹文轩 |
2017 |
M2017(50) |
国家意识与文化重组:“国乐”的现代建构 |
高思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17 |
M2017(51) |
国族视域下的边地书写——艾芜和同时代人的“南行”历程 |
李琬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7 |
M2017(52) |
戏剧教育、戏剧理论与戏剧实践的互动——以1940年代的张骏祥为中心 |
刘芳文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17 |
M2017(53) |
在自然中救赎——90年代以来新疆当代作家的自我复归 |
唐芊尔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7 |
M2017(54) |
王朝国家视野下的中国叙述——以刘和平的三部历史正剧为中心 |
武芝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7 |
M2017(55) |
只有红楼没有梦——“网络红楼同人写作”研究 |
叶栩乔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7 |
M2017(56) |
刘震云的乡村书写——以《一句顶一万句》为中心的考察 |
吕丽萍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臧力 |
2017 |
M2017(57) |
先锋的继承与隐匿——以苏童90年代长篇小说为中心 |
崔贞仁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17 |
M2017(58) |
国际视阈中的个人与政治——穆旦战时诗歌研究 |
黃凯怡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17 |
M2017(59) |
“饿”与“馋”——新时期文学中的饮食政治 |
南宫旼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7 |
M2017(60) |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妇女解放思考 |
倪文婷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7 |
M2017(61) |
杂文学视阈下的文体与思想——以周作人《儿童杂事诗》为中心 |
萧雯佳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丽华,王风 |
2017 |
M2017(62) |
民国中期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西方形象——以三大书局为例 |
李瑞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秦立彦 |
2017 |
M2017(63) |
论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普遍诗” |
卢意芸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17 |
M2017(64) |
“诗人时代”及其重启——阿兰·巴迪欧论诗与哲学的关系 |
濮玥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蒋洪生 |
2017 |
M2017(65) |
“诗”、“史”之间——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研究 |
谢云开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7 |
M2017(66) |
秋千符号的意义阐释——以云南腾冲春节“立秋”仪式为例 |
宝诺娅 |
文学硕士 |
中国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