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6(17) |
RPG游戏与民间文学的同构性研究 |
修宜云 |
学士 |
文学 |
陈连山 |
2016 |
B2016(18) |
印度作家乌德波尔?多德的革命戏剧研究——以其《1857年大叛乱》为中心 |
施美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洪生 |
2016 |
B2016(19) |
《阿Q正传》在当代韩国的翻译和接受 |
郑源景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张丽华 |
2016 |
B2016(20) |
李清照与许兰雪轩闺怨诗比较研究 |
朴乘慧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6 |
B2016(21) |
中?韩古典文学作品比较研究——以《窦娥冤》、《蔷薇红莲传》为例 |
李唯娜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6 |
B2016(22) |
《春香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 |
李仁玉 |
学士 |
民间文学 |
黄卉 |
2016 |
B2016(23) |
汉语副词“都”及韩国语对应表达对比研究 |
李娥瑛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朱彦 |
2016 |
B2016(24) |
《苦闷的象征》和鲁迅文章的思想性 |
田中悠树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丽华 |
2016 |
B2016(25) |
悲喜人生:传统相声的笑与泪 |
周诗语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连山 |
2016 |
B2016(26) |
“放逐”与“抗争”:人性世界的自我意识、母性光辉与大爱思想的彰显——从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谈起 |
王蕊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6 |
B2016(27) |
凝视与反凝视——盛可以的城市书写再解读 |
陈祎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6 |
B2016(28) |
走向古典主义个体——40年代冯至的歌德研究 |
施林青 |
学士 |
文学 |
姜涛 |
2016 |
B2016(29) |
五四“白话”与早期上海电影中的“白话主义” |
李昀 |
学士 |
文学 |
姜涛 |
2016 |
B2016(30) |
从《爱弥儿》到《论教育学》——卢梭和康德的教育思想比较 |
孙诗盈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6 |
B2016(31) |
试论菅原道真应制诗的特点——与初唐、平安朝前期的应制诗作对比 |
桑园 |
学士 |
文学 |
杜晓勤 |
2016 |
B2016(32) |
王安忆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探究——以父母与子女关系为例 |
杨紫晨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6 |
B2016(33) |
论梦窗词的梦幻特征 |
迟婧伊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6 |
B2016(34) |
《广异记》中的巫术与法术 |
郭书仪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鹏飞 |
2016 |
B2016(35) |
图文互动式幽默的语用学研究 |
张末 |
学士 |
汉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6 |
B2016(36) |
“二月二”源流初探 |
张铭益 |
学士 |
文学 |
王娟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