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6(37) |
宏智正觉著作考 |
李华雨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许红霞 |
2016 |
B2016(38) |
试析中晚唐仄韵诗歌 |
郑睿竹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16 |
B2016(39) |
儿向语语音声学分析 |
许迪明 |
学士 |
汉语言学 |
孔江平 |
2016 |
B2016(40) |
“反城市化”与薛忆沩的存在之思 |
李珣 |
学士 |
文学 |
李杨 |
2016 |
B2016(41) |
18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北京话处所补语和处所宾语研究 |
鞠晨 |
学士 |
汉语言学 |
郭锐 |
2016 |
B2016(42) |
现代都市中的洄游之旅——谢宏及其深圳原住民写作 |
马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6 |
B2016(43) |
微课中TTS语音对学习者认知负荷及情绪的影响 |
马宁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吴西愉 |
2016 |
B2016(44) |
宋诗中色彩词使用的修辞分析 |
范立尧 |
学士 |
汉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6 |
B2016(45) |
网络小说中“穿越”现象的出现探析 |
朱思洁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6 |
B2016(46) |
中国民间故事中与狗相关故事的研究 |
李思言 |
学士 |
文学 |
陈连山 |
2016 |
B2016(47) |
论林怀民“身体叙事”的“空间”形塑——以《薪传》为例 |
祁玥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6 |
B2016(48) |
晚清至建国初北京话中喻母字声母变化研究 |
严央子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6 |
B2016(50) |
网络沟通与潜在表演——论网络对“冷笑话”的生成与促进 |
王登鑫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16 |
B2016(49) |
可读文本意义复数性的展呈——罗兰?巴特《s/z》的理论分析模式微探 |
谭菲 |
学士 |
文学 |
王岳川 |
2016 |
B2016(51) |
“失败者”的救国思想——刘鹗《老残游记》思想研究 |
潘悦 |
学士 |
古代文学 |
李鹏飞 |
2016 |
B2016(52) |
论元代爱情杂剧中的“送别”情节 |
钱宇航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6 |
B2016(53) |
秦汉时期公私观念的发展 |
吕安琪 |
学士 |
中国文学 |
于迎春 |
2016 |
B2016(54) |
大箐所地彝语音系研究 |
张誉膑 |
学士 |
汉语言学 |
林幼菁 |
2016 |
B2016(55) |
革命异己语境中的女性形象——以《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为例 |
王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6 |
B2016(56) |
他者之眼与现代性反思的限度:《南京!南京!》的文化症候 |
李琳祎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