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6(57) |
漂泊者的苦难——论吴君小说的深圳移民书写 |
黄颖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6 |
B2016(58) |
特区初生与刘西鸿的“文学深圳”构建 |
张安琪 |
学士 |
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6 |
B2016(59) |
国图所藏《铁围山丛谈》清抄本三种平议 |
张鹤天 |
学士 |
古典文献 |
李更 |
2016 |
B2016(60) |
董说的林泉世界 |
魏榕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白一瑾 |
2016 |
B2016(61) |
晚清以来北京京话宕江摄入声字韵母变化考察 |
苏航 |
学士 |
汉语言学 |
郭锐 |
2016 |
B2016(62) |
抗战文艺中的晋陕黄河 |
李超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吴晓东 |
2016 |
B2016(63) |
周浩的“大同”世界 |
孟蕾 |
学士 |
文学 |
贺桂梅 |
2016 |
B2016(64) |
释契蒿交游考 |
袁乐琼 |
学士 |
古典文献 |
许红霞 |
2016 |
B2016(65) |
试析王鸣盛的“史法观”——以《十七史商榷》中对两《唐书》的比较为例 |
陈启远 |
学士 |
古典文献 |
漆永祥 |
2016 |
B2016(66) |
深圳新城市中的文革历史呈现——浅论南翔文革题材小说创作 |
俞培源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6 |
B2016(67) |
巴迪欧与卢梭论艺术与真理 |
何诗航 |
学士 |
文学 |
蒋洪生 |
2016 |
B2016(68) |
《仪礼》庙、寝形制考——以堂上建筑的考察为中心 |
章莎菲 |
学士 |
古典文献 |
顾永新 |
2016 |
B2016(69) |
从民间故事看福建民众对蛇的态度 |
沈婧楚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16 |
B2016(70) |
《择天记》:回归日常与二次元转向 |
王鑫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6 |
B2016(71) |
论李白诗歌创作中“主体性”的消长 |
韩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16 |
B2016(72) |
美善世界中的异质性存在——论废名小说的审丑书写 |
李煜哲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高远东 |
2016 |
B2016(73) |
“侠”之消解与“武士”镜像——徐皓峰武侠的主体重构和怀旧书写 |
曾笑盈 |
学士 |
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6 |
B2016(74) |
从过去走入当下——谈《黄雀记》对苏童少年成长小说的开掘 |
蒋莹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6 |
B2016(75) |
五四时期叶圣陶的社会改造理想及其表述的浪漫特质 |
闫嘉钰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16 |
B2016(76) |
商周秦汉经史中的纪日干支文化 |
马秋朔 |
学士 |
汉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