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3) |
从《太史公自序》论司马迁的攥作观念 |
韩炅吾 |
学年 |
文学 |
程苏东 |
2016 |
T2016(4) |
文化概念“气”的汉韩比较 |
片昭英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朱彦 |
2016 |
T2016(5) |
林海音笔下的儿童——自身经历的多样化书写 |
赵椿萱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6 |
T2016(112) |
《网络玄幻小说的审美分析 A Study of Network Fantasy Novels》 |
朱思洁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6 |
T2016(6) |
现代汉语韵律知识库 |
任帅 |
学年 |
应用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6 |
T2016(7) |
以《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为例看张爱玲的女性书写 |
张润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6 |
T2016(8) |
沈从文四十年代意象分析:以《水云》为起点 |
陈汝嫣 |
学年 |
现代文学 |
姜涛 |
2016 |
T2016(9) |
潘阆生平考证——以两次皇权斗争为中心 |
王雅婧 |
学年 |
古典文献 |
王岚 |
2016 |
T2016(10) |
罗士琳《续畴人传》研究 |
何思雨 |
学年 |
古典文献 |
王岚 |
2016 |
T2016(11) |
韩国奎章阁藏《文选诗》抄本研究 |
陈霄元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漆永祥 |
2016 |
T2016(12) |
伦理的羁绊与安顿——从家庭因素看陶渊明的仕隐心态 |
徐韫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16 |
T2016(13) |
浅谈苏轼,辛弃疾词风之异 |
金大贤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16 |
T2016(14) |
武侠传统·现实主义·网络基因——浅析网络小说《间客》的文学资源 |
谢宇程阳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邵燕君 |
2016 |
T2016(15) |
两代人的青春:郁秀《花季雨季》与当代中国的青春书写 |
陈佳源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6 |
T2016(16) |
汉语双重否定表达成立的允准条件初探——以“不是不”和“不是没”结构为例 |
王文忆 |
学年 |
汉语言 |
叶文曦 |
2016 |
T2016(17) |
断裂上的城市——谈《繁花》所以“不响” |
王佳琪 |
学年 |
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6 |
T2016(115) |
《理想与现实之间——试析三个文本中的“女性教育”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n Female Education in Three Texts》 |
沈裕挺 |
学年 |
文学 |
戴锦华 |
2016 |
T2016(18) |
上海话母语者感知普通话鼻音韵母的实验研究 |
向安然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韫佳 |
2016 |
T2016(19) |
80年代高行健的戏剧创作与接收——以争议性话题的解释变动为中心 |
刘派 |
学年 |
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6 |
T2016(20) |
试论小说《时时刻刻》中的生死观 |
陈天如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