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41) |
《活着》两种——论小说与电影的不同呈现 |
霍怡帆 |
学年 |
文学 |
贺桂梅 |
2016 |
T2016(42) |
日本女性行业禁忌浅谈 |
乔丹婷 |
学年 |
文学 |
王娟 |
2016 |
T2016(43) |
从“草木虫鱼”系列看周作人散文的多向内涵 |
许婷 |
学年 |
现代文学 |
王风 |
2016 |
T2016(44) |
凤台话入声归调的层次及阶曲线模型 |
童梦园 |
学年 |
汉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6 |
T2016(45) |
浅析元杂剧中的“明激暗助”模式 |
岑婧云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6 |
T2016(46) |
从道德到自我:女性形象在中国当代文艺中的审美流变 |
黄琪 |
学年 |
文艺学 |
时胜勋 |
2016 |
T2016(47) |
英雄复仇元杂剧的文学特质 |
江禾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6 |
T2016(48) |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
钱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16 |
T2016(49) |
战争年代的“新的抒情”——析穆旦诗歌《旗》 |
顾甦泳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吴晓东 |
2016 |
T2016(50) |
古人文章代作现象初探——以顾栋高《万卷楼文稿》为例 |
周昕晖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漆永祥 |
2016 |
T2016(114)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粉丝产消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suming Practice of MONKEY KING:HERO IS BACK'S FANS》 |
李文玉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6 |
T2016(51) |
网络校园青春小说的“类型”与“反类型”——以《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和《匆匆那年》为例 |
张荷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6 |
T2016(52) |
里尔克作品对冯至昆明时期写作的影响 |
王慧敏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6 |
T2016(53) |
亡灵的“复活”:欧阳江河近期诗歌创作中的诗学转向——以欧阳江河《大是大非》为中心 |
陈俊好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吴晓东 |
2016 |
T2016(54) |
异乡人的故园情——聂华苓美国时期小说创作中的“中国印记” |
冯子涵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6 |
T2016(113) |
《从<凡人修仙传>看网络快感机制对“农村能人进城”的补偿性书写》 |
田彤 |
学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6 |
T2016(55) |
论夏丏尊文章学理论中的“作者与读者”关系 |
简君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丽丽 |
2016 |
T2016(56) |
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土家语的基数词固有词的演变脉络——从十二篇相关文献和一个方言点的调研入手 |
杨昌 |
学年 |
汉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6 |
T2016(57) |
补语标记上“得”与“的”的混用——以清中叶至民国初年的北京话为例 |
刘敏旗 |
学年 |
汉语言学 |
郭锐 |
2016 |
T2016(58) |
曲亭马琴对中国小说、戏曲技巧论的接受——以稗史七法则为中心 |
徐芷冰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洪生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