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16(27) |
排湾语方言研究 |
郑仲桦 |
文学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6 |
D2016(28) |
近代汉语分析型致使结构及相关句式研究 |
刘海波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杨荣祥 |
2016 |
D2016(29) |
上古汉语变韵构词研究 |
赵团员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孙玉文 |
2016 |
D2016(30) |
桂北平话音韵比较研究——以灵川平话为切入点 |
赵媛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16 |
D2016(31) |
现代汉语中“A+着”的状态化功能与意义研究 |
李阿衡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沈阳 |
2016 |
D2016(32) |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汉语名词的语义性质和用法特点研究 |
李强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16 |
D2016(33) |
基于事件结构理论的数量成分述谓性分析 |
朴珍玉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沈阳 |
2016 |
D2016(34) |
影响性和生命度与汉语被动句的实现 |
宋菲菲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6 |
D2016(35) |
现代汉语“是……的”句的焦点结构研究 |
王文颖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6 |
D2016(36) |
制图理论视角下现代汉语副词的句法位置分布研究 |
吴菡 |
文学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沈阳 |
2016 |
D2016(37) |
毛氏汲古阁抄本研究 |
樊长远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高路明 |
2016 |
D2016(38) |
1644年的文人与诗歌 |
朱雯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安平秋 |
2016 |
D2016(39) |
汉魏晋南北朝诗与赋关系研究 |
袁丁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杜晓勤 |
2016 |
D2016(40) |
身份认同与位置调适:历史图景里的清遗民 |
潘静如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夏晓虹 |
2016 |
D2016(41) |
南宋中兴时期记体文研究 |
谭清洋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16 |
D2016(42) |
明清世情题材小说人伦关系叙事研究 |
朱锐泉 |
文学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刘勇强 |
2016 |
D2016(43) |
影响与唤醒:翻译与20世纪20-30年代新诗节奏观 |
李郭倩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16 |
D2016(44) |
中国新文学“读者”的生成——以1920年代的小说阅读为中心 |
刘潇雨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16 |
D2016(45) |
国家认同的理论与历史考察—— 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南彝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革为对象 |
兑文强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韩毓海 |
2016 |
D2016(46) |
“现代”视域中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叙事——以《市声》、《子夜》、《上海的早晨》为中心 |
高颖君 |
文学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