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16(56) |
战时返乡者的文学言说:1940年代“莫须有先生”的身份与思想 |
康宇辰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16 |
M2016(57) |
再政治化:论十七年文学中“长征叙述”的演变 |
刘晨智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6 |
M2016(58) |
重构乡土中国想象:梁庄书写的真实性与普遍性研究 |
刘葭子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16 |
M2016(59) |
从“憎”到笑话:地方文化形象的建构与认同——以山西万荣笑话为个案 |
卢涛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连山 |
2016 |
M2016(60) |
双城记——施叔青笔下香港、台北的殖民历史书写 |
陆沁诗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16 |
M2016(61) |
改革时代的混杂话语 ——路遥与70-90年代中国文学转型 |
罗雅琳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6 |
M2016(62) |
是重述不是颠覆——试从民间文学角度浅析“重述神话”三部作品 |
蒲晓天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黄卉 |
2016 |
M2016(63) |
共振西班牙:中国战时文坛的一种读法(1936~1945) |
曲楠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16 |
M2016(64) |
鲁迅思想与文学中的阿尔志跋绥夫 |
王新房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16 |
M2016(65) |
写在雅俗间——论张爱玲40年代写作与上海的通俗文化 |
魏域波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16 |
M2016(66) |
“女性向”与“男男爱”——中国网络空间中的耽美性别实验 |
肖映萱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6 |
M2016(67) |
重返“革命”——韩少功与九十年代 |
许晓迪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16 |
M2016(68) |
沦陷北平的邻里社会——以老舍《四世同堂》为中心 |
赵雅娇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6 |
M2016(69) |
九天玄女:作为信仰符号的伴生策略——以相关庙宇信仰为例 |
陳姵瑄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泳超 |
2016 |
M2016(70) |
中国现代文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 |
芮妮娅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16 |
M2016(71) |
两种伤痕,两种书写–舞鹤与余华小说中的“主体重建” |
吳宜謙 |
文学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16 |
M2016(72) |
9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中的摇滚乐——以谢侯、阿萨亚斯、克拉皮斯为例 |
蒋思婷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秦立彦 |
2016 |
M2016(73) |
终极维度与当代处境——作为现代性症候的弗兰纳里·奥康纳 |
王晨晨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16 |
M2016(74) |
镜中之国 —— 笛福的两次中国想象 |
杨卓灵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6 |
M2016(75) |
《四库全书》对《天学初函》的著录与处理研究 |
于洪清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秦立彦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