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16(76) |
九十年代以来中韩慰安妇形象再现研究 |
朴性日 |
文学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16 |
B2015(65) |
述趋式中宾语位置的影响因素——现状及历史 |
郝琦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5 |
B2015(50) |
支伟成与《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考论 |
高策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5 |
B2015(22) |
于坚诗歌的自然性 |
王冲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臧力 |
2015 |
B2015(1) |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的活动与传统儒生的应对 |
石昊一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车槿山 |
2015 |
B2015(64) |
达拉特旗晋语副词“倒”研究 |
刘雨晨 |
学士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15 |
B2015(21) |
从自我精神的迷误到理性的实践——《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人文主义成长观 |
李若辰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5 |
B2015(11) |
性别权力与女性困境 |
杨薏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5 |
B2015(66) |
“X什么”类否定义构式探析 |
夏雪 |
学士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5 |
B2015(84) |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名词语义参项研究 |
李伟伟 |
学士 |
应用语言学 |
董秀芳 |
2015 |
B2015(2) |
论欧阳修之不朽观及其对人生实践的影响 |
毛锦旑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15 |
B2015(45) |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传说中的模式化叙述 |
武鸿儒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5 |
B2015(20) |
民间史与现代性——解析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和《空山》 |
叶青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5 |
B2015(61) |
论电视剧改编艺术的叙事手法及文化张力——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
石佳 |
学士 |
语言学 |
李杨 |
2015 |
B2015(40) |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统治阶层 |
李晨晨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5 |
B2015(62) |
神圣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双重变奏——基于江西省高安、新余、樟树三市交界处15座农村众厅的实地调查 |
邹翔 |
学士 |
语言学 |
陈泳超 |
2015 |
B2015(19) |
《2666》的社会安慰意义 |
张轶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5 |
B2015(18) |
“桃源梦”下的知识分子、历史与先锋叙事——论格非“江南三部曲” |
巴扬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5 |
B2015(67) |
清末民初至今北京话反复问句研究 |
刘倩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5 |
B2015(68) |
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材中的“把”字句研究 |
徐可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