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4(6) |
“豆棚”群像:《豆棚闲话》人物研究 |
张力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14 |
B2014(5) |
论明代通俗小说中的重义轻色 |
吕惠玲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14 |
B2014(4) |
《诗余画谱》图文关系研究 |
陈琳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14 |
B2014(32) |
刘以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
李喆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4 |
B2014(3) |
试论张岱的遗民心态对其作品《陶庵梦忆》的影响 |
齐肇楠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白一瑾 |
2014 |
B2014(31) |
由《八月骄阳》手稿看小说、戏与汪曾祺 |
杨柳青青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4 |
B2014(92) |
“NP1+V1+NP2+V2+他”格式中动词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回指关系问题初探 |
余弈冬 |
学士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4 |
B2014(88) |
一颗失活的种子——百年民间文学“经典化”历程述论 |
朱佳艺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14 |
B2014(30) |
乡土世界里的中国心灵——简论《一句顶一万句》 |
于茜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4 |
B2014(21) |
“我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风的故事》与纪录电影 |
刘正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4 |
B2014(72) |
五台山唐代与明清佛教彩塑审美趋向差异成因分析 |
罗雪晴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龚鹏程 |
2014 |
B2014(29) |
1913—1938梅兰芳京剧艺术发展与新变 |
高思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4 |
B2014(28) |
论网络古风音乐及其叙事性特征 |
王玉玊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4 |
B2014(91) |
汉语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及其类型研究 |
崔璨 |
学士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4 |
B2014(27) |
抗战年代的木兰故事(1938—1942)——以欧阳予倩与周贻白的剧本为中心 |
秦雅萌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吴晓东 |
2014 |
B2014(27) |
抗战年代的木兰故事(1938—1942)——以欧阳予倩与周贻白的剧本为中心 |
秦雅萌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吴晓东 |
2014 |
B2014(27) |
抗战年代的木兰故事(1938—1942)——以欧阳予倩与周贻白的剧本为中心 |
秦雅萌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吴晓东 |
2014 |
B2014(26) |
兴盛下的反思:网络小说的反类型写作 |
楼悦晨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4 |
B2014(73) |
音符中沾染的现代色彩:论华语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现状及未来 |
王上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4 |
B2014(63) |
《郑笺》使令类递系结构研究 |
刘怡君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宋亚云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