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4(16) |
东坡转世故事考 |
袁硕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4 |
B2014(103) |
汉代联绵词的语音研究 |
汪春涛 |
学士 |
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4 |
B2014(48) |
穆旦:朝向他人的自我 |
王剑强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臧力 |
2014 |
B2014(102) |
《语言自迩集》、《搜奇新编》、《小额》连词研究 |
谭洁羽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4 |
B2014(106) |
《郑笺》复音形容结构研究 |
丁玎 |
学士 |
语言学 |
宋亚云 |
2014 |
B2014(77) |
英国“文化—文明”传统与伯明翰学派比较 |
张庆雄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4 |
B2014(50) |
网络同人小说对《红楼梦》的当代解读与重写——以《红楼梦之土豪贾赦》为例 |
叶栩乔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4 |
B2014(105) |
北京话数词变调的语音分歧 |
隋思誉 |
学士 |
语言学 |
王韫佳 |
2014 |
B2014(104) |
法庭言语中的情感倾向和礼貌表达及相关修辞用法研究——薄熙来庭审实录的个案分析 |
孙赫 |
学士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4 |
B2014(49) |
在现代性体验与历史现实之间——试论新世纪文学中“中国式荒诞”的两种面向 |
李轶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旭东 |
2014 |
B2014(70) |
明中叶《锦绣万花谷》刊刻考 |
王诗雨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廖可斌 |
2014 |
B2014(47) |
“我将离开,我将远行”——东北作家群生命形态与文学主题研究(1931—1945) |
马娇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4 |
B2014(82)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女性意识——论蒂姆•波顿同名电影的改编 |
黎潇逸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4 |
B2014(100) |
汉语方言中的马铃薯称谓 |
周怿培 |
学士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14 |
B2014(101) |
清末民初北京话被动句研究 |
沈力栋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4 |
B2014(46) |
“改革小说”中的乡土中国叙事(1979—1985) |
韩煦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4 |
B2014(45) |
现代女性与家庭——解读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 |
姬雅君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4 |
B2014(44) |
“疏离”与“缠绵”——以《十二生肖》为例浅析香港电影中侠义情怀与国家观念之间的碰撞交融 |
汪洋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B2014(43) |
本•奥克瑞《饥饿的路》中“阿比库”叙事 |
杨梦斌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4 |
B2014(43) |
本•奥克瑞《饥饿的路》中“阿比库”叙事 |
杨梦斌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