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4(96) |
80年代北京话不送气塞音声母的送气现象研究 |
崔叶子 |
学士 |
语言学 |
王韫佳 |
2014 |
B2014(97) |
试论“称谓”对“距离”的调节——从角色称谓分析《包法利夫人》 |
马源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4 |
B2014(98) |
清末民初北京话结构助词初探 |
姜雯雯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4 |
B2014(67) |
晚清教育变局破与立的渐进过程——以张之洞、缪荃孙的兴教经历为考察中心 |
杜雪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刘玉才 |
2014 |
B2014(68) |
梵汉藏《无量寿经》考 |
李晢美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许红霞 |
2014 |
B2014(95) |
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缅语比较研究 |
余德江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4 |
B2014(11) |
琴歌《凤求凰》歌辞作者考略 |
李家骏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4 |
B2014(94) |
清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北京话中“把”字句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
舒锐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4 |
B2014(65) |
《醒世恒言》的版本研究——从世界文库本与上古影印本入手 |
王一卜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潘建国 |
2014 |
B2014(10) |
清末民初王次回诗歌流播与接受状况研究 |
严旎萍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14 |
B2014(81) |
《小镇畸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
吕欣桐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4 |
B2014(9) |
杜甫对三峡诗的发展和开拓 |
杨照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钱志熙 |
2014 |
B2014(25) |
后殖民语境下的第五代电影 |
郑宇琦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4 |
B2014(25) |
后殖民语境下的第五代电影 |
郑宇琦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4 |
B2014(8) |
元曲中的李杨故事 |
王亚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4 |
B2014(35) |
对抗与对话——台湾原住民文学书写的两个面向 |
谭燕琴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4 |
M2014(14) |
古希腊和先秦思想中的“物性” |
张夕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李零 |
2014 |
M2014(41) |
京漂题材小说中的北京空间书写探析——以邱华栋、荆永鸣、徐则臣的相关作品为例 |
李颖娜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14 |
M2014(88) |
“伍子胥故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收 |
黄智咏 |
硕士 |
民间文学 |
黄卉 |
2014 |
M2014(87) |
顺义方言研究 |
黄攀伟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王超贤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