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14(38) |
舌尖上的狂欢与鬼气——论“吃”在莫言小说中的意义 |
黄文君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14 |
M2014(37) |
从章太炎到王国维:“科学方法”视野中的“学术范型”更替——以胡适的选择与叙述为中心(1917-1927) |
李浴洋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14 |
M2014(36) |
一种工作伦理和抒情姿态在战时——以何其芳写作和经历(1937-1942)为线索 |
刘璐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14 |
M2014(35) |
赣东北桥板龙灯研究 |
吕虹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黄卉 |
2014 |
M2014(34) |
试论现代文学史上的张资平现象 |
吕漪帆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14 |
M2014(33) |
程砚秋的戏剧理想与文化关怀 |
罗群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14 |
M2014(32) |
博山颜文姜信仰及传说研究 |
任滨雁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连山 |
2014 |
M2014(31) |
“异类”的“革命”——张承志与中国的九十年代 |
石岸书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4 |
M2014(30) |
旧戏新生——“民众剧团”抗战前期的文艺实践 |
孙牡丹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4 |
M2014(29) |
“重建新文运”:战后批评语境中的沈从文 |
王飞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4 |
M2014(28) |
从“乌托邦”到“香格里拉”——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西藏想象 |
王梓瑜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14 |
M2014(27) |
向无而生——论《野草》文本的意义生产机制 |
修佳明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14 |
M2014(26) |
生产“新女性”——近现代中国女性的现身与隐没 |
薛静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4 |
M2014(25) |
1930-1940年代左翼“意识形态童话”研究——以张天翼《金鸭帝国》为中心 |
赵楠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4 |
M2014(24) |
通向直译的十字路口——周作人《红星佚史》研究 |
周旻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张丽华 |
2014 |
M2014(23) |
自我重塑的旅程——安妮宝贝的“边缘人”及其九十年代现实语境 |
易飞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4 |
M2014(55) |
授野直喜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发轫与危机 |
边明江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4 |
M2014(54) |
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描写及其历史与文本传统 |
雷鸣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4 |
M2014(53) |
《大地》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931-1949) |
刘金元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秦立彦 |
2014 |
M2014(52) |
被规训的海涅——“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海涅译介 |
张钰珣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