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63) |
曹溶藏书活动及《静惕堂书目》研究 |
孙巧智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许红霞 |
2014 |
T2014(9) |
《私人定制》的文化研究思路 |
朱振国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T2014(64) |
汪士钟艺芸书舍藏书及其编目情况考析 |
王青蕾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许红霞 |
2014 |
T2014(27) |
两代“小妞”的当下书写——《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分析与比较 |
吴妍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T2014(87) |
从《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诞”看“延”的语法化过程 |
程悦 |
学年 |
语言学 |
邵永海 |
2014 |
T2014(8) |
死亡的超越与独白——谈李敖笔下的殉道者 |
陈嵩焘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4 |
T2014(54) |
工业时代的塞壬之歌——文化工业理论中的娱乐因素研究 |
张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4 |
T2014(65) |
胡铨贬谪海南考 |
李科诚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李更 |
2014 |
T2014(66) |
荀书引《诗》考 |
马金花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王丽萍 |
2014 |
T2014(36) |
曹丕诗歌意境的创设及审美意蕴 |
张哲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钱志熙 |
2014 |
T2014(88) |
就大学生对前辈称谓语的使用调查——以北京大学在校生为例 |
李舜颖 |
学年 |
语言学 |
王超贤 |
2014 |
T2014(55) |
作为文本分析工具的“症候阅读法” |
张明瑟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4 |
T2014(7) |
论严歌苓战争题材小说叙事特点 |
刘一凡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4 |
T2014(37) |
“此生应与此花同”——苏辙诗歌对植物的观照和书写 |
王萧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14 |
T2014(89) |
铜仁方言音系 |
程涵 |
学年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14 |
T2014(78) |
清末民初北京话进行体研究——《小额》、《搜奇新编》、《北京风俗问答》进行体初探 |
赵卓越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14 |
T2014(6) |
她们的独自沉迷——从《协奏、交响与独自沉迷》看耽美同人文化的爱情“异托邦” |
韩思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T2014(68) |
宿松方言与程度表达有关的一组词 |
陈静雯 |
学年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14 |
T2014(56) |
探寻人生的未知与可能——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世界 |
曹继晴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4 |
T2014(69) |
略论大学生群体中北京话合口呼零声母[v]化现象 |
张梦甜 |
学年 |
语言学 |
王韫佳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