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25) |
归来的陌生人:台湾左翼的启示 |
刘家玮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4 |
T2014(46) |
剩余快感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快感”研究 |
栗念跃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4 |
T2014(24) |
新世纪小说对职场女性的书写 ——以《女同志》、《杜拉拉升职记》和《浮沉》为例 |
孙瑀蔓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4 |
T2014(23) |
从冷漠到温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演变 |
丁文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4 |
T2014(1) |
刘呐鸥小说的结构美学分析 |
黄泓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14 |
T2014(1) |
刘呐鸥小说的结构美学分析 |
黄泓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14 |
T2014(1) |
刘呐鸥小说的结构美学分析 |
黄泓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14 |
T2014(28) |
难以置信的村庄想象——论阎连科乡土叙事中空间的变形与炸裂 |
韩杨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4 |
T2014(67) |
唐鉴《清学案小识》研究 |
何冰冰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4 |
T2014(57) |
《金瓶梅词话》中所见的晚明女性服饰 |
张嘉悦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潘建国 |
2014 |
T2014(43) |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女性成长” |
曹颖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4 |
T2014(70) |
《小额》数量词初探 |
杨子涵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14 |
T2014(71) |
乐至(天池)方言声母送气/不送气变异研究 |
程珊珊 |
学年 |
语言学 |
汪锋 |
2014 |
T2014(38) |
晚清民众视野中的日本形象研究——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 |
程梦稷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4 |
T2014(29) |
浅议陆机拟古诗 |
洪哲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傅刚 |
2014 |
T2014(22) |
记忆的对话:青春的怀旧重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文化解读 |
金鸽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T2014(30) |
《太平广记》中的蛇形象 |
武嘉玥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鹏飞 |
2014 |
T2014(21) |
“青春文学”的生产机制——以《最小说》为中心 |
童宛村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T2014(31) |
永念千载人,丹心岂今昨——浅谈宋代咏诸葛诗 |
赵美子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许红霞 |
2014 |
T2014(32) |
《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价值 |
商小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傅刚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