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72) |
《全唐诗》基本颜色词研究 |
张驰 |
学年 |
语言学 |
叶文曦 |
2014 |
T2014(58) |
浅论祝洙对《方舆胜览》的增订 |
罗浩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李更 |
2014 |
T2014(26) |
纯文学的“被”死亡——论《天南》停刊事件的媒体阐释 |
陈子丰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T2014(73) |
“发嗲”的情感语音基频特征研究 |
林悠然 |
学年 |
语言学 |
孔江平 |
2014 |
T2014(33) |
浅析初兴期唐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 |
杨芳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鹏飞 |
2014 |
T2014(2) |
生命的“烬余”——论张爱玲《小团圆》中记忆叙事与情感指涉 |
宋爽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4 |
T2014(19) |
九十年代女同性恋题材作品研究——以陈染、林白为例 |
徐麟周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4 |
T2014(20) |
有用的甜美——以方想作品为例探讨网络类型小说的功能 |
张亦芃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4 |
T2014(75) |
关闭类动词在先秦及两汉使用情况分析 |
陈敏 |
学年 |
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4 |
T2014(74) |
现代汉语指人同位结构的相关歧义辨析 |
杨竹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4 |
T2014(17) |
诗意的补偿——论宫崎骏童年记忆对其电影创作的影响 |
巩俐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4 |
T2014(39) |
快板书研究 |
黄敏骢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4 |
T2014(40) |
泰国观音菩萨形象 |
徐珍珠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4 |
T2014(44) |
Li Qing zhao’s Ci and Eroticism: A Comparis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
郭馨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康士林 |
2014 |
T2014(3) |
女性的“觉醒”——以张爱玲和白先勇作品为例 |
黄丽玲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4 |
D2014(48) |
基于清后期至民国初年北京话文献语料的个案研究 |
陈晓 |
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王洪君 |
2014 |
D2014(46) |
苏鲁毗连地区方言语音研究 |
许井岗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14 |
D2014(45) |
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研究 |
李新良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14 |
D2014(44) |
汉语疑问代词的类型学视角——基于语义地图理论 |
野田宽达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4 |
D2014(43) |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
赵旭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