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3(36) |
孔门之“学”:以《论语》为中心的诠释 |
曹子聪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高路明 |
2013 |
B2013(77) |
20世纪以来古文献学著作提要(第一部分) |
寇晓丹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3 |
B2013(95) |
清末民初北京话介词研究 |
刘淑娴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3 |
B2013(37) |
《小鲍庄》的话语实践与“寻根”的文学史书写 |
刘晨智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3 |
B2013(14) |
唐五代笔记小说与士族门阀衰亡轨迹 |
陈文豪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13 |
B2013(96) |
清末民初北京话的方位词、时间词、处所词——以《小额》为例 |
龙思云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3 |
B2013(51) |
从现代性的角度分析博尔赫斯小说中的时间观 |
凌熙榕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3 |
B2013(38) |
一代人的“文革”——20世纪80年代“文革小说”初探 |
樊桔贝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3 |
B2013(64) |
中国当代非灵异恐怖传说研究 |
卢涛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连山 |
2013 |
B2013(39) |
卞之琳成长观的生成演变 |
康宇辰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13 |
B2013(40) |
社会变迁下的失落——从台湾外省第二代家族写作中看两代人身份认同差异 |
陈涵煦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3 |
B2013(52) |
在裂缝里成长——读《定名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
杨明福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3 |
B2013(15) |
郭璞《游仙诗》景物描写艺术研究 |
赵兴智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13 |
B2013(97) |
论副词“还是”的语义与语用功能 |
李维宸 |
学士 |
语言学 |
董秀芳 |
2013 |
B2013(41) |
“自杀”的转义——对梁济自杀事件及各界反应的再考查 |
魏域波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3 |
B2013(41) |
“自杀”的转义——对梁济自杀事件及各界反应的再考查 |
魏域波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3 |
B2013(13) |
人间珍宝尽于此——唐代小说中的宝物研究 |
李晓蓉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鹏飞 |
2013 |
B2013(78) |
四十年代末市民文化研究——论电影中的北京和上海 |
邓琳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李杨 |
2013 |
B2013(42) |
穆时英小说中的女性与都市想象 |
王丽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3 |
B2013(98) |
四川西南官话入声字的归派和地理分布 |
胡琛莹 |
学士 |
语言学 |
汪锋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