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3(53) |
奥尔巴赫《摹仿论》思想探析 |
胡行舟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3 |
B2013(54) |
布鲁姆斯伯里认识论与伍尔夫小说中的日常生活 |
童可依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3 |
B2013(79) |
《大戴礼记补注》与《大戴礼记解诂》比较研究 |
李芸鑫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3 |
B2013(80) |
《孟子外书》研究 |
贺毅武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3 |
B2013(99) |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当代汉语 |
张若弘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3 |
B2013(43) |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以汪曾祺小说理论为例 |
田园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13 |
B2013(44) |
从电影文学剧本看《东宫西宫》中同性恋形象的建构 |
卢楠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3 |
B2013(109) |
“V+NP+V的”构式原因类用法浅析 |
张佳华 |
学士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3 |
B2013(65) |
论藏族起源神话——以“猕猴与罗刹女”结合为例 |
旺珍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3 |
B2013(45) |
暴力记忆和后殖民想象——台湾电影中的“二二八”书写 |
阮如蔚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3 |
B2013(100) |
双实词短语构造过程中的构造描写与特征推导 |
刘强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3 |
B2013(101) |
“其实、实际上、事实上”语篇功能比较研究 |
张亚婕 |
学士 |
语言学 |
李娟 |
2013 |
B2013(102) |
汉语致使系统和被动式研究 |
李昂 |
学士 |
语言学 |
王超贤 |
2013 |
B2013(57) |
香港20世纪80年代僵尸片与美国僵尸片的对比研究 |
李文倩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3 |
B2013(62) |
夏布洛尔电影中的女性 |
蒋思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3 |
B2013(48) |
电影《云图》的后现代解读 |
王康宁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3 |
B2013(103) |
诗歌翻译与语义指向:以v+adv/prep+n结构为例 |
曾钰宇 |
学士 |
语言学 |
姜涛 |
2013 |
B2013(104) |
《孟子》中的篇章指同表达初探 |
刘婧 |
学士 |
语言学 |
邵永海 |
2013 |
M2013(37) |
世界主义的伦理与文化——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思想研究 |
巩国莹 |
硕士 |
文艺学 |
王丽丽,王岳川 |
2013 |
M2013(38) |
江盈科诗论研究 |
何欢 |
硕士 |
文艺学 |
龚鹏程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