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13(28) |
《子夜》的创作困境与突围 |
王适文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13 |
M2013(29) |
1920年代中期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论争话语研究 |
薛寅寅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13 |
M2013(30) |
鲁迅:召唤青年与重塑文学(1924-1927) |
张一帆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王风 |
2013 |
M2013(31) |
从“时务策”到“杂感文”——晚清以降报刊论式与鲁迅杂感修辞 |
仲济强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13 |
M2013(32) |
“迁徙”与“封闭”的时空叙述——论战时经验对萧红文学形式的塑造 |
周翔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13 |
M2013(33) |
论抗战期间的朗诵诗运动 |
朱基钗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温儒敏 |
2013 |
M2013(34) |
历史建构的“极限”——新时期以来的宗族叙事研究 |
宗立冬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韩毓海 |
2013 |
M2013(35) |
空间折射与香港意识:90年代以来许鞍华电影中的影像空间研究 |
梁芷嫣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13 |
M2013(45) |
《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译介 |
何双双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秦立彦 |
2013 |
M2013(46) |
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1939-1947 |
李茜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13 |
M2013(47) |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 |
张烨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3 |
M2013(48) |
合谋者之家 论新世纪合拍武侠片中香港后殖民的主体性想象 |
曾健德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13 |
M2013(75) |
网络会话非言语礼貌策略研究 |
陶乐心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叶文曦 |
2013 |
M2013(76) |
槟城闽南语语音研究 |
杨迎楹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叶文曦 |
2013 |
M2013(36) |
新月派诗人的格律诗翻译实践 |
许莎莎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3 |
T2013(33) |
女性、异乡、青春——对《青春祭》人性书写的考察 |
胡佳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3 |
T2013(65) |
《务虚笔记》中的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 |
陈晓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3 |
T2013(32) |
奥尔巴赫《摹仿论》中的“现实”与“历史” |
胡行舟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3 |
T2013(113) |
情感体验性形容词的语义语用及句法研究 |
戴辰忱 |
学年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3 |
T2013(66) |
论李锐小说创作的反启蒙倾向——从《厚土》开始的吕梁山书写 |
杨维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