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41) |
论元代文学家事迹剧的创作特色 |
王亚男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3 |
T2013(42) |
民族史书写与民族认同建构——解析“蚩尤热” |
谭燕琴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3 |
T2013(109) |
《中原音韵》收字研究 |
曾伟力 |
学年 |
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3 |
T2013(43) |
中国当代手机小说研究 |
金新星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3 |
T2013(45) |
王安忆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中的上海都市——以《长恨歌》与《富萍》为例 |
叶怡辰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3 |
T2013(44) |
论《天龙八部》中主要人物的侠义精神 |
林敏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3 |
T2013(46) |
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疾病主题——以赖和与杨守愚的小说为例 |
杨浚鑫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3 |
T2013(47) |
浅论台湾歌仔戏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内涵 |
蔡依玲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3 |
T2013(48) |
从电影《跑吧!孩子》和《小孩不笨》系列探讨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意识 |
郑惠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3 |
T2013(49) |
抗战前后知识分子的历史想象——由穆旦《旗》谈起 |
李秉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13 |
T2013(50) |
侯孝贤电影对台湾文化身份及台湾意识的探索——以《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为中心 |
张窈绿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3 |
T2013(108) |
汉语比拟、比喻中的性范畴:以蛇、鼠为例 |
黄政杰 |
学年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3 |
D2013(15) |
传记的逸出:新史学的建立和文学空间的生长 |
韩颖 |
博士 |
中国现代文学 |
温儒敏 |
2013 |
D2013(1) |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叙事的视觉再现及文人化、商品化 |
金秀玹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刘勇强 |
2013 |
D2013(31) |
魏晋南北朝文论之物感说 |
吕亭渊 |
博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13 |
D2013(34) |
差异中的意义——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 |
秦兰珺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车槿山 |
2013 |
D2013(16) |
鸿沟与跨越——两岸乡土小说比较 |
郭家琪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曹文轩 |
2013 |
D2013(40) |
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 |
张少英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陆俭明 |
2013 |
D2013(55) |
维汉接触中的母语干扰机制研究——基于标记理论和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 |
杜兆金 |
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3 |
D2013(56) |
原始纳西语及其历史地位研究 |
李子鹤 |
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