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2(12) |
论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时代隐喻 |
杜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B2012(117) |
现代汉语单音节作格动词现象研究 |
卢亚洲 |
学士 |
语言学 |
沈阳 |
2012 |
B2012(13) |
中国当代戏剧的“达里奥•福效应”——以赖声川、孟京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改编创作为例 |
许龙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14) |
从《毛泽东选集》看建国前毛泽东的新世界观 |
李静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2 |
B2012(15) |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精神 |
陈雪柠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孔庆东 |
2012 |
B2012(71) |
论《女子世界》传记文与晚清女性典范形象的建构 |
陈一帆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夏晓红 |
2012 |
B2012(16) |
《钢的琴》影片解读 |
周冰俏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2 |
B2012(118) |
先秦汉语“名词动用”现象研究 |
任荷 |
学士 |
语言学 |
胡敕瑞 |
2012 |
B2012(119) |
探寻老北京话歇后语的“京味儿”奥秘——解析《支那谐谑语研究》中的歇后语语言特色 |
陈茜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2 |
B2012(17) |
游走于两界之间——李昂文本中的巫言鬼话 |
王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2 |
B2012(120) |
满语中汉语借词的时间层次 |
王一舒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2 |
B2012(121) |
《小额》时间介词分析 |
马川茼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2 |
B2012(122) |
FrameNet和HNC比较综述及集成构想 |
刘慧颖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2 |
B2012(123) |
基于双语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句际关系识别 |
徐艺峰 |
学士 |
语言学 |
吴云芳 |
2012 |
B2012(18) |
严歌苓作品中三角人物关系的分析及《霜降》的解读 |
朴香丹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B2012(19) |
“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形式”观辨析 |
韩轩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丽丽 |
2012 |
B2012(111) |
中国古代的君主自称 |
许倩 |
学士 |
民间文学 |
徐刚 |
2012 |
B2012(124) |
清末民初北京话双及物结构研究 |
谢英镝 |
学士 |
语言学 |
郭锐 |
2012 |
B2012(72) |
《全芳备祖》花木著录之文化分析 |
申金贤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李更 |
2012 |
B2012(20) |
女性向网络小说:在男权社会的阴影下 |
赵若星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