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2(131) |
底层的诗意——徐则臣“京漂”系列小说解读 |
张二伟 |
学士 |
语言学 |
曹文轩 |
2012 |
B2012(132) |
面向词义分析的汉语构词研究 |
刘艳敏 |
学士 |
语言学 |
刘扬 |
2012 |
B2012(133) |
钜宋本与大宋本《广韵》灰韵至山韵十四韵比较研究 |
苏瑞欣 |
学士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12 |
B2012(134) |
现代汉语副词的词法模式初探 |
李昂 |
学士 |
语言学 |
董秀芳 |
2012 |
B2012(30) |
文化回归的可能性——多重角度解读《死亡与国王的侍从》 |
张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B2012(31) |
鲁迅的辛亥记忆 |
何旻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2 |
B2012(32) |
创伤书写的文学性遮蔽——文学对历史的介入或逃离 |
彭超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B2012(74) |
礼的视野下荀子礼学与贾谊礼治说的比较研究 |
谢鹏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王丽萍 |
2012 |
B2012(135) |
现代汉语中“V双N双”歧义结构及其成岐条件研究 |
唐姑一秀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2 |
B2012(33) |
桃花误处,问俺渔郎——试论《桃花扇》之《栖真》、《入道》 |
杨月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12 |
B2012(136) |
中国阿尔泰诸语名词语法范畴的类型学观察 |
许晴 |
学士 |
语言学 |
王超贤 |
2012 |
B2012(91) |
文德斯:游走的灵魂——浅谈文德斯电影中的美国、旅程和沟通 |
肖然 |
学士 |
比较文学 |
秦立彦 |
2012 |
B2012(34) |
开放性的模式探索与本质化的人性书写——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国——西方’模式”分析 |
迟文卉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137) |
海南文昌方言音系 |
林芳颖 |
学士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12 |
B2012(138) |
《齐民要术》副词连用现象 |
吴婉秋 |
学士 |
语言学 |
杨荣祥 |
2012 |
B2012(35) |
短暂的燃烧:40年代末期穆旦诗歌批评的问题空间 |
黄君子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12 |
B2012(75) |
李姓源流考略 |
李施余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李更 |
2012 |
B2012(36) |
别具特色的城市文本书写——论西西《我城》中的都市空间 |
万莹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37) |
试论传统文学网络化的可能前景——以《浮沉》为反例 |
胡宇齐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12 |
B2012(38) |
文学史叙述中的“经典化”——以70'末以来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史教材为例 |
任一丁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