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2(79) |
焦偱《诗经》学研究 |
王宇飞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吴鸥 |
2012 |
B2012(95) |
汪曾祺小说的异质性 |
张潇冉 |
学士 |
比较文学 |
康士林 |
2012 |
B2012(47) |
《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建构 |
谢宁馨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2 |
B2012(48) |
身为“中国人”的认同焦虑——从《十月围城》和《辛亥革命》对于革命叙事的不同叙述路径研究港陆认同差异 |
李思遥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2 |
B2012(49) |
游戏的形而上学:关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中心化问题 |
舒昱扬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B2012(105) |
偏离的想象——新民歌运动中国家与民众话语的同调和错位 |
李晰桐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2 |
B2012(50) |
历史还原与身份定位——论《史记》经学特质 |
李育明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常森 |
2012 |
B2012(51) |
《韩非子》的“利”之主线 |
施孟吟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常森 |
2012 |
B2012(52) |
《三国演义》与宗教分析 |
朴民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鹏飞 |
2012 |
B2012(53) |
论赵树理小说的创作与“民间” |
金善主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54) |
沈从文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影响 |
李承惠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12 |
B2012(106) |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虎”形象 |
崔志僖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2 |
B2012(142) |
从语言学角度论外企中文品牌命名研究 |
李沙蕾 |
学士 |
语言学 |
朱彦 |
2012 |
B2012(55) |
北美华文及韩文小说文本中东西文化冲突研究 |
朴美来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56) |
论迟子建短篇小说中的儿童与傻子 |
金韩娜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57) |
《骆驼祥子》与《运气好的日子》中的人力车夫形象比较 |
金秀娟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12 |
B2012(58) |
苏轼“旷放”之我见 |
林承延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龚鹏程 |
2012 |
B2012(107) |
中•韩两国的神话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并其所反映的民族心理 |
金利恩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2 |
B2012(108) |
中韩巫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
李承柱 |
学士 |
民间文学 |
陈泳超 |
2012 |
B2012(59) |
竹内鲁迅的当下意义——从认识论和竹内鲁迅的思想资源出发 |
陈思远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