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2(60) |
论白先勇小说《台北人》中的时间感 |
郑圣柱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61) |
白先勇小说人物悲剧性研究——以《芝加哥之死》为例 |
李美景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62) |
伤痕文学的两面:伤痕文学的启蒙性和局限性的思考 |
安雪莉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B2012(109) |
比较中韩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形象 |
崔秀正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2 |
B2012(110) |
中国女性神话与传说研究 |
金智恩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2 |
B2012(112) |
女性与节日 |
金奈英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2 |
B2012(63) |
记录当下中国变革的影像之城——论贾樟柯电影的空间书写 |
陈清华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2 |
B2012(143) |
浅探类词缀“反X”——平行周遍描写及英汉对比 |
谢沁慧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2 |
B2012(64) |
穆旦诗歌的现代性 |
陈思秀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12 |
B2012(65) |
秦观与苏轼的梦词比较 |
何凯莉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2 |
B2012(66) |
论沈从文诗歌创作中的对话 |
李恺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12 |
B2012(96) |
论中国新感觉派与欧洲先锋派电影 |
薛兰芳 |
学士 |
比较文学 |
戴锦华 |
2012 |
B2012(80) |
《全宋诗》中的女性诗人与诗歌 |
张学妍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12 |
B2012(144) |
汉语反义复合副词初探 |
于佳奇 |
学士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2 |
B2012(67) |
历史叙事如何逃脱历史化——对《西夏咒》、《香火》与《妙音鸟》的去历史写作为例 |
胡明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B2012(145) |
《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以《训门人》部分为例 |
丁丁 |
学士 |
语言学 |
刘子瑜 |
2012 |
B2012(69) |
从90年代台湾女作家同性恋文本看台湾“酷儿书写”的发展——以《鳄鱼手记》《恶女书》《荒人手记》为例 |
田韵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2 |
B2012(146) |
《朱子语类》(“训门人”卷)使役句研究 |
赵绿原 |
学士 |
语言学 |
刘子瑜 |
2012 |
B2012(147) |
文本语言特征统计与作品风格对比研究——以署名韩寒及相关作品为例 |
邵研 |
学士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2 |
B2012(148) |
面向语义资源库的名词释义模式分析 |
王艾琳 |
学士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