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61) |
革命的召唤:《红灯记》的青年规训机制 |
刘晨智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2 |
T2012(36) |
白马篇与侠行边塞 |
陈文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12 |
T2012(107) |
钦州话形容词的程度表示法 |
龙思云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12 |
T2012(54) |
清真词在南宋的接受和影响 |
凌熙榕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12 |
T2012(37) |
论严歌苓个人生命体验对其小说女性人物悲剧性的影响 |
樊桔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T2012(38) |
严歌苓小说的历史苦难叙事——以《人寰》、《穗子物语》、《陆犯焉识》为例 |
卢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T2012(39) |
“南京大屠杀”影像中的中外人物形象对比 |
陈涵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2 |
T2012(40) |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思想探究 |
杨明福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2 |
T2012(41) |
胡风诗歌中的“自我”意识与知识分子期待 |
赵兴智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丽丽 |
2012 |
T2012(109) |
论新时期日语借词的一些特点 |
李维宸 |
学年 |
语言学 |
董秀芳 |
2012 |
T2012(62) |
文学观念的确立与批评话语的形成——周作人1918—1923 |
魏域波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2 |
T2012(63) |
辉煌萧瑟一使臣——论庾信的使者情结与文学创作 |
李晓蓉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钱志熙 |
2012 |
T2012(85) |
姬姓源流考 |
邓琳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刘瑛 |
2012 |
T2012(73) |
赵树理小说中的劳动叙述 |
王丽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子平 |
2012 |
T2012(110) |
《五代史平话》复音词研究 |
胡琛莹 |
学年 |
语言学 |
杨荣祥 |
2012 |
T2012(64) |
无对象的伦理学——浅论瑞恰慈的符号学与诗歌批评的伦理意涵 |
童可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2 |
T2012(86) |
论先秦诸子对《春秋》的引述 |
李芸鑫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刘瑛 |
2012 |
T2012(87) |
朱元璋与红巾军的关系考辨 |
贺毅武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廖可斌 |
2012 |
T2012(117) |
浅谈汉语普通话异读词读音审定问题 |
张若弘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12 |
T2012(65) |
古代文论进入当代文学话语的一次尝试——汪曾祺小说理论散论 |
田园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