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67) |
从电影文学剧本看《东宫西宫》中同性恋形象的建构 |
卢楠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2 |
T2012(111) |
基于全唐诗词汇同行共现的词汇聚类 |
张佳华 |
学年 |
语言学 |
胡俊峰 |
2012 |
T2012(66) |
浅析《格萨尔》中女性形象——以珠牡为例 |
旺珍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2 |
T2012(68) |
真实与确信:论艾•阿•瑞恰慈对诗歌的语言心理学认知和价值重估 |
阮如蔚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晖 |
2012 |
T2012(69) |
张玉娘的文学与文学的张玉娘——浅析宋代女诗人张玉娘的文学创作与明传奇《贞文记》对张玉娘形象的塑造 |
李彩韵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12 |
T2012(70) |
浅论柔石小说对国民性的批判 |
郑诗苓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12 |
T2012(71) |
同性恋:灵肉之争的救赎——白先勇小说中同性恋之“灵肉之争”的特殊性 |
何灿浩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2 |
T2012(72) |
新华文学的本土性及其演变 |
曾歆颖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2 |
T2012(47) |
论欧阳修情爱词中的女性 |
潘柔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2 |
T2012(112) |
从敏感结构看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 |
刘强 |
学年 |
语言学 |
叶文曦 |
2012 |
T2012(113) |
“V+在/到+NPL”的语义差异分析 |
张亚婕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12 |
T2012(114) |
动结式下四种句型的对称与不对称 |
李昂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12 |
T2012(48) |
童性、智性与神性——论徐小斌的小说特色 |
李文倩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T2012(49) |
简论叶汝琏对圣—琼•佩斯诗歌的翻译 |
蒋思婷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车槿山 |
2012 |
T2012(50) |
《香港的情与爱》中的认同政治 |
王康宁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2 |
T2012(51) |
《逍遥游》的内在逻辑——庄子言说的政治向度 |
张磊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柳春蕊 |
2012 |
T2012(115) |
中古知、照、精组声母在日本汉字音读中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 |
曾钰宇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12 |
T2012(108) |
《史记》中指示代词“其”的篇章用法 |
刘婧 |
学年 |
语言学 |
邵永海 |
2012 |
D2012(25) |
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 |
陈春敏 |
博士 |
文艺学 |
董学文 |
2012 |
D2012(44) |
“很+含数量补语VP”成立条件研究 |
夏军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陆俭明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