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12(21) |
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文学政治 |
李国华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12 |
D2012(22) |
论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认同”建构 |
郝朝帅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12 |
D2012(23) |
知识分子与“大众化”革命(1937-1949)——以丁玲、赵树理的写作实践为中心 |
吴舒洁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12 |
D2012(24) |
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 |
徐勇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12 |
D2012(31) |
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 |
郑海娟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车槿山 |
2012 |
D2012(32) |
拉丁美洲新电影的文化认同与情感政治 |
魏然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12 |
D2012(33) |
重构“文化”的位置——英国文化主义研究 |
邹赞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12 |
D2012(45) |
“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 |
曹银晶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蒋绍愚 |
2012 |
D2012(49) |
东北亚语言比较标记的类型学研究 |
郑慧仁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12 |
B2011(001) |
现代汉语NV结构及其分布环境 |
王靖楠 |
学士 |
应用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1 |
B2011(149) |
韩国宗教历史 |
白汀源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1 |
B2011(148) |
韩国人的饮食生活 |
白银夏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1 |
B2011(002) |
图文互证之“卢沟桥事变”——比读《大公报》与《良友》 |
杜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枫 |
2011 |
B2011(003) |
网络即时聊天语篇特征研究 |
张一文 |
学士 |
语言学 |
李娟 |
2011 |
B2011(004) |
回族坟墓造型研究——以安徽省义门镇为个案 |
李锐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1 |
B2011(005) |
“我等就来唱山歌”——林生祥的音乐创作及其对传统资源、民间资源的处理策略 |
冯相郡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1 |
B2011(147) |
中韩春节和中秋节风俗的比较 |
李惠林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1 |
B2011 (132) |
高晓声与李文求的农村题材小说比较研究——以陈奂生系列小说与我们村小说集为中心 |
金信尧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1 |
B2011(143) |
中国神话的想象力 |
金孝真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11 |
B2011(006) |
荒诞派影响下的中国实验戏剧形态——以《三姐妹•等待戈多》《车站》为例 |
周萌宣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1 |